所得税法施行细则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

所得税法施行细则
2012 年 11 月 2 日 修正
 
第  1 条    (制定依据)
            本细则依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本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之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法第三条第二项所称「因加计其国外所得而依国内适用税率计算增加之
            结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所得额与国外所得额之合计数依国内适用税率计算之全部所得额应纳
            税额-国内所得额依国内适用税率计算之国内所得额应纳税额=因加计国
            外所得而增加之结算应纳税额
 
第  3 条    (删除)
 
第  3-1 条  信托行为之受托人如为个人者,稽征机关应辅导受托人申请配发扣缴义务
            人统一编号。
 
第  3-2 条  受托人依本法第三条之四第一项规定计算受益人之各类所得额时,得采用
            现金收付制或权责发生制,一经选定不得变更。计算所得之起讫期间,应
            为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受托人依本法第三条之四规定计算信托财产之各类所得额时,其相关之成
            本、必要费用或损耗,除可直接合理明确归属者,得个别归属认列减除外
            ,应按信托财产发生之各该所得类别之收入金额占其总收入之比例分摊,
            自各该所得类别收入项下减除。
 
第  3-3 条  本法第三条之四第五项及第六项规定所称实际分配时,指实际给付、转账
            给付或汇拨给付之时。
 
第  4 条    (公有事业)
            本法所称之公有事业,系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之事业组织,其列入各级政府
            总预算部份,应为其岁计余绌之净额及其资金之增减额。但经规定其余绌
            净额俟积有成数即编入各级政府总预算者,从其规定。
 
第  5 条    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十三款所称之附属作业组织,指教育、文化、公益、
            慈善机关或团体为达成其创设目的而另设经营事业或营业行为之组织。
 
第  6 条    (删除)
 
第  7 条    (删除)
 
第  8 条    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十六款所称「其交易所得额中,属于中华民国六十二
            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发生之部分」,指中华民国六十二年日历年度同种有
            价证券最后之收盘价格超过其取得成本之部分。
            有价证券因未上市而无前项所称收盘价格者,公司股票以该年度经稽征机
            关核定之公司净资产,按公司实际发行股数计算之;债券以截至六十二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未偿余额及应付未付债息之合计为准。
 
第  8-1 条  外国国际运输事业依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十款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以
            与我国政府签订之租税协议中订有互惠免税条款或经外交换文同意互惠免
            税,经财政部核定实施者为限。
 
第  8-2 条  (删除)
 
第  8-3 条  (删除)
 
第  8-4 条  依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十六款第一目规定,个人或营利事业出售之财产,
            其交易所得免税者,如有交易损失,亦不得扣除。
 
第  8-5 条  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三款所称稿费、乐谱、作曲、编剧、漫画等收入
            ,指以本人著作或翻译之文稿、乐谱、乐曲、剧本及漫画等,让售与他人
            出版或自行出版或在报章杂志刊登之收入。
            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三款所称版税,指以著作交由出版者出版销售,
            按销售数量或金额之一定比例取得之所得。
            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三款规定之稿费、版税、乐谱、作曲、编剧、漫
            画及讲演之钟点费收入,均属执行业务所得。
 
第  8-6 条  (驻外人员报酬)
            本法第八条第八款之适用,以各该人员在驻在国提供劳务之报酬,享受驻
            在国免征所得税待遇者为限。
 
第  8-7 条  适用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一款规定免税者,应于申请目的事业主管机
            关核准后,检具有关证明文件,向该管稽征机关申请核办。
 
第  8-8 条  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十二款所称之优惠利率,由财政部认定之。
 
第  8-9 条  (删除)
 
第 8-10 条  本法第三条之四第六项规定之信托基金,其受托人依本法第六条之二规定
            应设置之账簿,包括按信托财产发生之所得类别,设置受益人已扣缴税款
            账户及受益人可扣抵税额帐户,用以记录可分配予受益人之扣缴税款及可
            扣抵税额。
            受托人记载前项帐户之起讫期间,应为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止。
            第一项规定之账户,于信托行为成立时之余额为零;其以后年度之期初余
            额,应等于上年度之期末余额。
 
第 8-11 条  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第一款所称上市、上柜或兴柜股票、新股权利证书、
            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书,指符合下列规定之股票、证书或凭证
            :
            一、依证券交易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之股票、新股权
              利证书、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书。
            二、依证券商营业处所买卖有价证券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在证券商营业处
              所买卖之上柜股票、新股权利证书、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
              书。
            三、依证券商营业处所买卖有价证券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在证券商营业处
              所买卖之兴柜股票、新股权利证书、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
              书。
            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四项但书第一款及第十项第一款所定当年度出售兴柜
            股票数量合计在十万股以上者,以当年度转让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第一款
            规定之兴柜股票、新股权利证书、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书之数
            量加总计算。
            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四项但书第二款及第十项第二款所称初次上市、上柜
            前取得之股票,指初次上市、上柜前取得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规定之股票
            、新股权利证书、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书。
            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十项第三款所定当年度证券出售金额在十亿元以上,
            以当年度转让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第一款规定之上市、上柜或兴柜股票、
            新股权利证书、股款缴纳凭证及表明其权利之证书之金额加总计算。
 
第  9 条    (交换)
            本法第九条所称交换,包括政府依法给价征收,及财产受意外灾害而获得
            赔偿。
 
第 10 条    (营业代理人之范围)
            国外营利事业所派调查商情及报价接洽之联络人员,并不代表其事业签订
            契约或交付定货者,不属本法第十条第二项所称之「营业代理人」。
 
第 10-1 条  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二目之 4 及第三十五条所称不可抗力之灾
            害,指地震、风灾、水灾、旱灾、虫灾、火灾及战祸等。
            前项不可抗力灾害损失之扣除,应于灾害发生后三十日内检具损失清单及
            证明文件,报请该管稽征机关派员勘查。
            未依前项规定报经该管稽征机关派员勘查,而能提出确实证据证明其损失
            属实者,该管稽征机关仍应核实认定。
 
第 11 条    (删除)
 
第 12 条    (一时贸易盈余)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一类所称一时贸易之盈余,指非营利事业组织之个
            人买卖商品而取得之盈余,其计算准用本法关于计算营利事业所得额之规
            定。
 
第 13 条    执行业务者未依法办理结算申报,或未依法设帐记载及保存凭证,或未能
            提供证明所得额之账簿文据者,稽征机关得照同业一般收费及费用标准核
            定其所得额。
            前项收费及费用标准,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征询各该业同业公会意见拟
            订,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14 条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三类第二款所定差旅费、日支费及加班费之支给标
            准,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拟订,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15 条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五类第一款所称必要损耗及费用,系指固定资产之
            折旧、递耗资产之耗竭、无形资产之摊折、修理费、保险费及为使租出之
            财产能供出租取得收益所支付之合理必要费用。折旧、耗竭及摊折之减除
            ,准用本法第三章第四节有关条文之规定。必要损耗及费用之减除,纳税
            义务人能提具确实证据者,从其申报数;其未能提具确实证据或证据不实
            者,稽征机关得依财政部核定之减除标准调整之。
            前项标准,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拟定,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16 条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五类第三款所称收有押金者,指有租金与押金及无
            租金而有押金二种情形。所称押金,包括因租用财产而给付之保证金等。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五类第四款所称他人,指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以
            外之个人或法人。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五类第四款及第五款所称当地一般租金,由财政部
            各地区国税局订定,送财政部备查。
 
第 17 条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六类所定成本及必要费用之减除,纳税义务人有完
            备会计纪录及确实凭证者,应依申报数核实减除;其无完备会计纪录及确
            实凭证者,稽征机关得依财政部核定之标准调整之。
            前项标准,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拟订,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17-1 条  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七类所称持有满一年以上,指自取得之日起算至转
            让之日止,满一年以上。
            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十二项所称于上市、上柜以后继续持有满三年以上,
            指自上市或上柜买卖开始日之日起算至转让之日止,继续持有满三年以上
            。
 
第 17-2 条  个人出售房屋,如能提出交易时之成交价额及成本费用之证明文件者,其
            财产交易所得之计算,依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七类规定核实认定;其未
            申报或未能提出证明文件者,稽征机关得依财政部核定标准核定之。
            前项标准,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参照当年度实际经济情况及房屋市场交
            易情形拟订,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17-3 条  本法所称结构型商品,指证券商或银行依规定以交易相对人身分与客户承
            作之结合固定收益商品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之组合式交易。
            个人从事前项结构型商品之交易,其交易完结日在中华民国九十九年一月
            一日以后者,应于交易完结时,以契约期间产生之收入减除成本及必要费
            用后之余额为所得额。
            前项所称交易完结,指契约提前解约或到期结算;所称契约期间产生之收
            入,指契约结算前获配之收益、提前解约金额及到期结算金额;所称契约
            期间产生之成本及必要费用,指原始投入金额及手续费。
 
第 18 条    (删除)
 
第 19 条    (变动所得之除外)
            凡经营森林采间伐轮伐者,不适用本法第十四条第三项关于变动所得之规
            定。
 
第 19-1 条  个人购买或取得股份有限公司之记名股票,持有满一年以上,依本法第十
            四条第一项第七类第三款规定,以其交易所得之半数作为当年度所得,或
            于初次上市、上柜前取得之股票,于上市、上柜以后继续持有满三年以上
            ,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十二项规定,以其交易所得之四分之一作为当年
            度所得额,其交易所得,应依实际成交价格及原始取得成本计算。
 
第 19-2 条  个人出售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规定之证券,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一项、
            第二项及第十二项规定计算证券交易所得或损失时,应依下列规定办理:
            一、当年度出售符合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十二项规定证券之交易所得,减
              除当年度出售同条项规定证券之交易损失后之余额。
            二、当年度出售前款以外持有满一年以上证券之交易所得,减除当年度出
              售前款以外持有满一年以上证券之交易损失后之余额。
            三、当年度出售前二款以外证券之交易所得,减除当年度出售前二款以外
              证券之交易损失后之余额。
            四、前三款余额之合计数为负数者,以零计算;该合计数为正数者,个人
              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三项规定按百分之十五税率计算应纳税额时,
              其证券交易所得额以下列各目所得额之合计数计算:
            (一)该合计数于第一款正数余额范围内,以四分之一作为所得额。
            (二)该合计数超过第一款余额(余额为负数者,以零计算)部分,于第
               二款正数余额范围内,以半数作为所得额。
            (三)该合计数超过第一款及第二款余额(余额为负数者,以零计算)部
               分,以全数作为所得额。
 
第 19-3 条  纳税义务人本人、配偶或合于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申报减除扶养亲属免税额
            之受扶养亲属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计算证券交易所得
            额者,应分别依个人之实际成交价格、原始取得成本及必要费用计算其证
            券交易所得或损失。
            前项个人经计算有证券交易损失者,仅得自其当年度证券交易所得中减除
            ,减除后之余额为负数者,其证券交易所得以零计算。
 
第 19-4 条  个人之证券交易所得有下列情形之一,其出售之证券属于本法第十四条之
            二第四项但书第二款或第十项第二款规定,初次上市、上柜前取得之股票
            ,于上市、上柜以后出售者,得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十二项规定,以其
            证券交易所得额之四分之一作为当年度所得额:
            一、自中华民国一百零二年起至一百零三年止,个人之证券交易所得选定
              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计算证券交易所得额及应纳
              税额者。
            二、自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起,个人当年度出售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第一
              款规定证券之金额在十亿元以上,应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一项至第
              三项规定计算证券交易所得额及应纳税额者。
            三、非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个人,应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一项至第三项
              规定计算证券交易所得额及应纳税额。
 
第 19-5 条  自中华民国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起,个人出售本法第四条之一但书第一款
            规定之证券,依本法第十四条之二第十项规定,以零计算者,不适用本法
            第十四条之二第一项及第二项规定。
 
第 20 条    (经营二个以上营利事业之限制)
            本法第十六条第一项所称经营二个以上之营利事业,系指独资经营或合伙
            经营,其盈亏互抵之规定,应以同年期为限,其投资于公司组织者,不适
            用本法第十六条之规定。
 
第 21 条    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一款关于减除扶养亲属免税额之规定,其为纳税义
            务人之子女、纳税义务人及其配偶之同胞兄弟姊妹,满二十岁以上而在校
            就学或因身心障碍受纳税义务人扶养者,纳税义务人于结算申报时,应检
            附在校就学之证明或社政主管机关核发之身心障碍手册或身心障碍证明影
            本,或精神卫生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之专科医师诊断证明书复印件备核。
 
第 21-1 条  (减除扶养亲属免税额之亲属或家属之范围(二))
            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一款第一目至第三目关于减除扶养亲属免税额之规
            定,不以受扶养亲属与纳税义务人同居为要件。
 
第 21-2 条  (删除)
 
第 21-3 条  (删除)
 
第 22 条    (删除)
 
第 23 条    (删除)
 
第 24 条    (删除)
 
第 24-1 条  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二目之 3 规定医药及生育费之扣除,应检
            附医疗院、所开具之单据,如有申报不实且经查明有以不正当方法逃漏税
            捐情事,税捐稽征机关除依法追缴税款外,有关人员涉及刑责部分,应移
            送司法机关侦办。
 
第 24-2 条  (删除)
 
第 24-3 条  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二目之 5 规定购屋借款利息之扣除,应符
            合下列各要件:
            一、以纳税义务人、配偶或受扶养亲属名义登记为其所有。
            二、纳税义务人、配偶或受扶养亲属于课税年度在该地址办竣户籍登记,
              且无出租、供营业或执行业务使用者。
            三、取具向金融机构办理房屋购置贷款所支付当年度利息单据。
 
第 24-4 条  依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三目之 4 规定,申报身心障碍特别扣除
            额者,应检附社政主管机关核发之身心障碍手册或身心障碍证明复印件,或
            精神卫生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之专科医师诊断证明书复印件。
 
第 24-5 条  依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三目之 5 规定,申报教育学费特别扣除
            额者,应检附缴费收据复印件或其他足资证明文件。
 
第 24-6 条  依本法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款第二目之 6 规定,申报房屋租金支出扣除
            额者,应检附下列证明文件:
            一、承租房屋及支付租金之证明文件:租赁契约书或其他足资证明文件及
              付款证明复印件。
            二、租屋自住之证明文件:纳税义务人、配偶或受扶养直系亲属,于课税
              年度在该地址办竣户籍登记之证明,或纳税义务人载明承租之房屋于
              课税年度内系供自住且非供营业或执行业务使用之切结书。
 
第 25 条    (视为标准扣除额之选定)
            纳税义务人结算申报书中未列举扣除额,亦未填明适用标准扣除额者,视
            为已选定适用标准扣除额。
            经纳税义务人选定填明适用标准扣除额,或依前项规定视为已选定适用标
            准扣除额者,于其结算申报案件经稽征机关核定后,不得要求变更适用列
            举扣除额。
 
第 25-1 条  (死亡或离境结算申报换算减除规定不适用于由配偶合并办理结算申报)
            本法第十七条之一之规定于本法第七十一条之一规定由配偶合并办理结算
            申报者,不适用之。其免税额及标准扣除额之减除,均得按全额计算扣除
            。
 
第 25-2 条  纳税义务人因重购自用住宅之房屋,申请依本法第十七条之二规定扣抵或
            退还已纳综合所得税者,应由纳税义务人检附下列证明文件,向申请扣抵
            或退税年度之户籍所在地稽征机关办理:
            一、重购及出售自用住宅房屋之买卖契约书及收付价款证明复印件;或向地
              政机关办理重购及出售自用住宅房屋移转登记之契约文件复印件。
            二、重购及出售自用住宅房屋之所有权状复印件或建物登记誊本。
            三、重购及出售年度之户口簿复印件。
            出售及重购房屋不在同一直辖市或县(市)者,受理稽征机关应函请出售
            或重购房屋所在地稽征机关查明有关资料后再凭办理;其经核准扣抵或退
            税后,应即将有关资料通报出售或重购房屋所在地稽征机关。
            第一项所称扣抵或退还已纳综合所得税,指该年度综合所得税确定时,因
            增列该财产交易所得而增加之综合所得税额。
 
第 26 条    (删除)
 
第 27 条    (年度)
            本法所称之年度,系指本法第二十三条所规定之会计年度。
 
第 28 条    (删除)
 
第 29 条    (删除)
 
第 30 条    (删除)
 
第 31 条    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所称营利事业所得,其计算公式举例如下:
            一、买卖业:
             (1)销货总额-(销货退回+销货折让)=销货净额
             (2)期初存货+〔进货-(进货退出+进货折让)〕+进货费用-期末
               存货=销货成本
             (3)销货净额-销货成本=销货毛利
             (4)销货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净利
             (5)营业净利+非营业收益-非营业损失=纯益额(即所得额)
             二、制造业:
             (1)(期初存料+进料-期末存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制造成本
             (2)期初在制品存货+制造成本-期末在制品存货=制成品成本
             (3)期初制成品存货+制成品成本-期末制成品存货=销货成本
             (4)销货总额-(销货退回+销货折让)=销货净额
             (5)销货净额-销货成本=销货毛利
             (6)销货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净利
             (7)营业净利+非营业收益-非营业损失=纯益额(即所得额)
             三、其他供给劳务或信用各业:
             (1)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
             (2)营业毛利-管理或事务费用=营业净利
             (3)营业净利+非营业收益-非营业损失=纯益额(即所得额)
 
第 31-1 条  本法第二十四条之一第一项所定面值,依下列规定认定之:
            一、营利事业取得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之票面利率,约定为固定利率
              者,为按有效利率逐期折算之现值。但依商业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发
              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规定,归类为公平价值变动列入损益之金融资
              产,且未按有效利率摊销溢折价者,应以票面金额为准。
            二、营利事业取得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之票面利率,约定为浮动利率
              者,应以票面金额为准。
            本法第二十四条之一第一项所定利率,依下列规定认定之:
            一、营利事业取得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之票面利率,约定为固定利率
              者,应以取得时成交有效利率为准;其分次取得之债券属同一期次发
              行者,得按成交平均有效利率计算之。但依商业会计处理准则、证券
              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规定,归类为公平价值变动列入损益之金融
              资产,且未按有效利率摊销溢折价者,应以票面利率为准。
            二、营利事业取得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之票面利率,约定为浮动利率
              者,应以票面利率为准。
            前二项所称有效利率,指于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预期存续期间,使未
            来收取现金之折现值,等于取得时账面价值之利率。
 
第 31-2 条  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三项但书所称应计入营利事业所得额课税之短期票券利
            息所得,指依短期票券到期兑偿金额超过首次发售价格之差额,按持有期
            间占该短期票券发行期间比例计算之金额。该项利息所得依规定扣缴率计
            算之税额,得自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应纳税额中减除。
            营利事业持有前项短期票券于到期日前出售者,应以售价减除购进价格及
            依前项规定计算之利息所得后之余额,为财产交易所得或损失,并计营利
            事业所得额。
            本法第二十四条之一第二项所称依规定之扣缴率计算之税额,指依公债、
            公司债及金融债券票面金额,按票面利率、持有期间及规定扣缴率计算之
            税额。
 
第 31-3 条  营利事业取得之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为零息债券者,应以该债券购入
            价格与面额之差额,于债券偿还期间平均分摊计算每日应摊计之利息,再
            按每日应摊计之利息乘以其持有天数,计算利息收入;并以依第八十五条
            之二第二款规定扣缴之税款,按持有该债券之期间,计算得自营利事业所
            得税结算申报应纳税额中减除之税额。
            营利事业取得之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内含转换权、交换权、卖回权
            或赎回权等选择权者,其取得之利息补偿金,应计入取得年度之所得;如
            约定有票面利率者,应另以票面金额及票面利率,按持有期间计算利息收
            入,并依规定之扣缴率计算得自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应纳税额中减除
            之税额。
 
第 31-4 条  本法第二十四条之二第一项所称买卖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可之有价证券
            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之交易所得或损失,应并计发行认购(售)权证之损益
            课税,指发行人发行各档次认购(售)权证到期计算之损益,应合并计入
            各认购(售)权证到期年度之营利事业所得额课税。
 
第 32 条    (删除)
 
第 33 条    (准予减除之借贷款项之利息之限制)
            依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准予减除之借贷款项之利息,应于账簿内载明债权人
            之真实姓名与地址。
 
第 34 条    (独资合伙之借贷主体)
            凡独资或合伙经营之营利事业,资本主或合伙人所借贷之款项均应以资本
            主往来论,不得列支利息。
 
第 35 条    本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稽征机关核定之利率最高标准,由财政部各地区
            国税局参酌该区市场利率拟订,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36 条    (删除)
 
第 37 条    本法第三十二条所称薪资通常水平,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于会计年度开
            始二个月前调查拟订,报请财政部核定之。
 
第 38 条    (删除)
 
第 39 条    (删除)
 
第 40 条    (固定资产增加价值效能)
            本法第三十四条所称扩充、换置、改良、修理支出所增加之价值,系指因
            扩充、换置、改良或修理支出使固定资产之价值较其取得时所预定经通常
            管理或修理之应有价值而增加之相当金额;所称增加效能,系指因扩充、
            换置、改良或修理部份之效能达二年以上者。
 
第 41 条    (删除)
 
第 42 条    (自由捐赠所称所得额之范围)
            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所称所得额,系指经该管稽征机关核定之所得额,
            其应列作费用或损失之捐赠数额,应按核定所得额依法定限度调整之。
 
第 42-1 条  (「各项罚锾」之意义)
            本法第三十八条所称之各项罚锾,系指依各种法规所科处之罚锾。
 
第 43 条    (委托代销契约之要式性)
            营利事业委托或受托代销、代购货物,应由双方订立书面合约,以供查核
            。
 
第 43-1 条  (删除)
 
第 43-2 条  (删除)
 
第 44 条    (删除)
 
第 45 条    (删除)
 
第 46 条    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定实际成本之估价方法如下:
            一、采个别辨认法者,应以个别存货之实际成本,作为存货之取得价格。
            二、采先进先出法者,应依存货之性质分类,其属于同一类者,分别依其
              取得之日期顺序排列汇计,其距离年度终了最近者,列于最前,以此
              汇列之价格,作为存货之取得价格。
            三、采加权平均法者,应依存货之性质分类,其属于同一类者,以自年度
              开始之日起,并同当年度中添置存货之总金额,除以总数量,以求得
              其每一单位之取得价格。
            四、采移动平均法者,应依存货之性质分类,其属于同一类者,于每次取
              得时,将其数量及取得价格与上次所存同一类之数量及取得价格合并
              计算,以求得每一单位之平均价格,下次取得时,依同样方法求得每
              一单位之平均价格,以当年度最后一次取得时调整之单位取得价格,
              作为存货之取得价格。
            五、采零售价法者,应依商品种类事先订定价格,与进货成本求得成本率
              ,各种商品所定价格乘以其成本率,作为存货之每一单位取得价格。
            营利事业之存货成本估价方法,采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平均法者,应采用永
            续盘存制。
 
第 47 条    (营利事业分期付款不得提列备抵呆账之情形)
            营利事业分期付款销货采毛利百分比法计算损益者,其应收债权,不得提
            列备抵呆账;采差价摊计法或普通销货法者,其约载分期付款售价与现销
            价格之差额部分之债权,亦同。
 
第 48 条    本法第五十一条所定固定资产之折旧方法如下:
            一、采平均法者,以固定资产成本减除残值后之余额,按固定资产耐用年
              数表规定之耐用年数平均分摊,计算每期折旧额。
            二、采定率递减法者,以固定资产每期减除该期折旧额后之余额顺序作为
              各次期计算折旧之基数,而以一定比率计算各期折旧额。
            三、采年数合计法者,以固定资产成本减除残值后之余额,乘以一递减之
              分数,其分母为使用年数之合计数,分子则为各使用年次之相反顺序
              ,计算各期折旧额。但使用年数,不得短于固定资产耐用年数表规定
              之耐用年数。
            四、采生产数量法者,以固定资产成本减除残值后之余额,除以估计之总
              生产量为每一单位产量应负担之折旧额,再乘以各期实际之生产量,
              计算各期折旧额。但估计总生产量之期间,不得短于固定资产耐用年
              数表规定之耐用年数。
            五、采工作时间法者,以固定资产成本减除残值后之余额,除以估计之全
              部使用时间为每一单位工作时间应负担之折旧额,再乘以各期实际使
              用之工作总时间,为各该期之折旧额。但估计之全部使用时间,不得
              短于固定资产耐用年数表规定之耐用年数。
 
第 48-1 条  (公害防制设备之折旧方式)
            营利事业为防止水污染或空气污染所增置之设备,依本法第五十一条第二
            项但书缩短其耐用年数者,应于办理当年度所得税结算申报时,检附工业
            主管机关之证明,一并申请该管稽征机关核定。
 
第 48-2 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第一款所称缴纳中华民国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
            申报应纳税额,系指营利事业以其已缴纳之暂缴税款与扣缴税款实际抵缴
            该年度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应纳税额之金额及其结算申报自行缴纳之
            税额之总和。所称缴纳中华民国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经稽征机关调查
            核定增加之税额,系指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经稽征机关调查核定较其
            自行申报或前次核定应纳税额增加之税额,其属核定应补征部分,以营利
            事业已缴纳之金额为限。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第一款所称缴纳中华民国未分配盈余加征之税
            额,系指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规定就营利事业当年度未分配盈余加征之
            营利事业所得税额,包括营利事业自行申报缴纳之应加征税额,以及经稽
            征机关调查核定较其自行申报或前次核定应加征税额增加之税额,其属核
            定应补征部分,以营利事业已缴纳之金额为限。
 
第 48-3 条  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第三款规定应计入当年度股东可扣抵税额帐
            户余额之金额,系以短期票券到期兑偿金额超过首次发售价格部分之利息
            所得依规定扣缴之税额,按该营利事业持有期间占该短期票券发行期间之
            比例计算之税额。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第五款但书规定之税额扣抵比率上限,依本法
            第六十六条之六第二项规定计算之。
 
第 48-4 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第四款规定,以法定盈余公积或特别盈余公积
            拨充资本,其已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四第一项第三款规定减除之可扣抵税
            额,应计入拨充资本年度股东可扣抵税额账户余额,其计算公式如左:
            应计入之可扣抵税额=
            拨充资本之法定盈余公积或特别盈余公积×
            拨充资本日该营利事业历次提列法定盈余公积或特别盈余公积依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四第一项第三款规定减除之可扣抵税额余额
            ────────────────────────────
            拨充资本日该营利事业历次提列之法定盈余公积或特别盈余公积
            余额
            前项拨充资本之法定盈余公积或特别盈余公积及历次提列之法定盈
            余公积或特别盈余公积,以自八十七年度或以后年度盈余提列者为
            限。
 
第 48-5 条  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经稽征机关调查核定增加应纳税额,致减少其应
            退还税额者,其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第一款规定计入当年度股东
            可扣抵税额账户余额之日期,为核定通知书送达日。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二项第一款所称年度决算日,指依本法第二十三条
            规定认定之会计年度末日。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二项第二款所称获配日,指被投资事业分派股息及
            红利之基准日;其未定分派股息及红利之基准日或其所定分派股息及红利
            之基准日不明确者,以被投资事业股东同意或股东会决议分派股息及红利
            之日为准。
 
第 48-6 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三第二项第五款、第六十六条之五第三项所称合并生效
            日,系指合并消灭之营利事业,依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一项规定办理当期决
            算申报之日。
 
第 48-7 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四第一项第一款所称应自当年度股东可扣抵税额账户余
            额中减除之金额,系指营利事业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六规定计算分配予各
            股东或社员可扣抵税额之总和。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四第一项第二款规定之结算申报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
            包括营利事业依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办理之各该年度所得税结算申报应纳
            税额及依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二规定就各该年度未分配盈余计算申报应加
            征之税额。
 
第 48-8 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四第二项第一款所称分配日、第三款所称提列日、第四
            款所称分派日及第六十六条之六第一项所称分配日,系指营利事业分派股
            息及红利之基准日;其未定分派股息及红利之基准日或分派股息及红利之
            基准日不明确者,以营利事业股东会决议分派股息及红利之日为准。
 
第 48-9 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六第二项所称税额扣抵比率上限之计算公式如下:
            税额扣抵比率上限=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属九十八年度以前未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
            业所得税之累积未分配盈余
            ──────────────────────────×33.33 %+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累积未分配盈余账户余额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属九十八年度以前已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
            业所得税之累积未分配盈余
            ──────────────────────────×48.15 %+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累积未分配盈余账户余额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属九十九年度以后未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
            业所得税之累积未分配盈余
            ──────────────────────────×20.48 %+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累积未分配盈余账户余额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属九十九年度以后已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
            业所得税之累积未分配盈余
            ──────────────────────────×33.87 %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累积未分配盈余账户余额
           
            营利事业分配股利或盈余日,其属九十八年度以前未加征或已加征、九十
            九年度以后未加征或已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业所得税之累积未分配盈余占
            累积未分配盈余账户余额之比率超过一者,以一为准,计算税额扣抵比率
            上限。
 
第 48-10条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第二项第二款所称弥补以往年度之亏损,指营利事业
            以当年度之未分配盈余实际弥补其截至上一年度决算日止,依商业会计法
            规定处理之累积亏损数额;所称经会计师查核签证之次一年度亏损,指营
            利事业次一年度财务报表经会计师查核签证查定之税后纯损数额。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第二项第三款所定已由当年度盈余分配之股利净额或
            盈余净额,应以该股利或盈余依第四十八条之八规定之分配日在所得年度
            之次一会计年度结束前者为限。
            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第二项第四款所定之法定盈余公积、公积金及公益金
            ,应以营利事业当年度盈余实际提列数计算之。
            营利事业当年度财务报表经会计师查核签证查定之税后纯益数额,如经主
            管机关查核通知调整者,营利事业应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第四项规定,
            办理当年度未分配盈余之更正。
            营利事业于九十四年度或以后年度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第二项第五款及
            第七款规定限制之盈余,于限制原因消灭年度之次一会计年度结束前,未
            作分配部分,应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九第五项规定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业
            所得税。
 
第 49 条    (办理申报之机关)
            综合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应向其申报时户籍所在地之稽征机关办理申报;营
            利事业应向其申报时登记地之稽征机关办理申报。
            营利事业之总机构在中华民国境内,并在中华民国境内设有其他固定营业
            场所者,应由该营利事业之总机构向其申报时登记地之稽征机关合并办理
            申报。总机构在中华民国境外,而有固定营业场所在中华民国境内者,应
            由其固定营业场所分别向其申报时登记地之稽征机关办理申报。
            国外营利事业在中华民国境内无固定营业场所而有营业代理人者,营业代
            理人应向其申报时登记地之稽征机关办理申报。
 
第 50 条    申报日期,应以申报书送达稽征机关之日为准;其邮递者,应以挂号寄送
            ,并以交邮当日邮戳日期为申报日期;透过因特网传输者,应以申报资
            料传输至稽征机关之日为申报日期。
 
第 51 条    (删除)
 
第 52 条    (删除)
 
第 53 条    (删除)
 
第 53-1 条  (删除)
 
第 54 条    (删除)
 
第 55 条    (删除)
 
第 55-1 条  公司组织之营利事业依本法第六十七条第三项规定试算前半年营利事业所
            得额时,其依本法规定以全年为基础得减除之费用或损失,应按半数减除
            。
            本法第六十七条第三项暂缴税额之计算,应依本法第四十条规定办理。
 
第 56 条    本法第六十九条第三款所称经核定之小规模营利事业,指规模狭小,交易
            零星,每月销售额未达使用统一发票标准而按查定课征营业税之营利事业
            。
            本法第六十九条第四款所称依本法或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免征营利事业所得
            税者,指依本法第四条第一项第十三款、第十四款及第十九款规定免纳所
            得税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机关或团体及其附属作业组织、依法经营
            不对外营业之消费合作社、公有事业及依废止前奖励投资条例第六条、已
            废止之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于中华民国八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修正施行前
            第八条之一、废止前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第九条、第九条之二、第十条、第
            十五条、第七十条之一、九十年一月二十日修正施行前科学工业园区设置
            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第十八条、奖励民间参与
            交通建设条例第二十八条、已废止之九二一震灾重建暂行条例于八十九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修正施行前第四十条、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第三十六
            条、企业并购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国际金融业务条例第十三条、
            八十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修正施行前农业发展条例第十八条、国际机场园区
            发展条例第三十五条、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及其他法律
            规定全部所得额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之营利事业。
 
第 57 条    (删除)
 
第 57-1 条  个人于年度中死亡或于年度中废止在中华民国境内居所或住所离境者,除
            依法由配偶合并申报课税或由符合规定之纳税义务人列为受扶养亲属者外
            ,其应申报课税之所得,如不超过当年度规定之免税额及标准扣除额,按
            本法第十七条之一规定换算后之合计数者,依本法第七十一条第三项规定
            ,免办结算申报。
 
第 57-2 条  (死亡离境之结算申报书)
            依本法第七十一条之一第一项及第二项规定,应使用之结算申报书,准用
            本法第七十七条综合所得税结算申报书之规定。
            依本法第七十一条之一第三项规定应使用之结算申报书,其属对外营业之
            作业组织所用户,准用本法第七十七条关于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书
            之规定;其属非营利团体及其对外无营业行为之作业组织所用户,由财
            政部另订之。
 
第 57-3 条  (删除)
 
第 58 条    依本法第七十一条第三项规定,个人综合所得总额是否不超过当年度规定
            之免税额及标准扣除额之合计数,稽征机关应依查得资料核计之。经核计
            其综合所得总额超过该合计数,如纳税义务人未依法办理结算申报者,稽
            征机关应依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办理。
 
第 59 条    (删除)
 
第 60 条    纳税义务人依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委托代理人代为申报纳税者,应
            由代理人出具承诺书,送请该管稽征机关核准后,依本法代委托人负责履
            行申报纳税义务。
            非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个人或在中华民国境内无固定营业场所及营业代理
            人之营利事业,如有非属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扣缴范围之所得,并无法自
            行办理申报者,应报经稽征机关核准,委托在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个人或
            有固定营业场所之营利事业为代理人,负责代理申报纳税。
            本法第七十三条第一项所称「如有非属本法第八十八条扣缴范围之所得」
            ,指有本法第八条所规定之中华民国境内来源所得,及依本法第二条第二
            项规定,应分别就源扣缴应纳税额,但未列入本法第八十八条扣缴范围;
            或虽已列入扣缴所得范围,但因未达起扣额,或本法第八十九条未规定扣
            缴义务人者而言;所称「依规定税率纳税」,指非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个
            人,有非扣缴范围之所得,并于该年度所得税申报期限开始前离境时,应
            依当年度所适用同类扣缴所得之扣缴率,其未规定扣缴率者,准用同类之
            扣缴率申报纳税;所称「应于申报期限内依有关规定申报纳税」,指纳税
            义务人在该年度依本法第七十一条及第七十二条规定之所得税申报期限内
            尚未离境者,其所得应适用上列规定之扣缴率申报纳税。
 
第 60-1 条  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其总机构在中华民国境内者,除应依本法第七十三条
            之一规定申报纳税外,其总机构免就该分行之所得依本法第三条规定合并
            课征营利事业所得税。
            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与同址营业之机构共同负担之费用,应由国际金融业务
            分行于开始营业之日起三个月内拟具分摊办法报请该管稽征机关核备。
 
第 61 条    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项、第七十三条第二项及本细则第六十条第二项规定
            受委托之代理人,未依规定期间代理申报纳税者,稽征机关应依本法第七
            十九条规定,核定纳税义务人之所得额及应纳税额,通知其负责缴纳之。
 
第 61-1 条  本法第七十三条之二规定之抵缴税额,营利事业自中华民国九十九年一月
            一日分配盈余起,应依下列公式计算:
            抵缴税额=
           
            股利或盈余分配 分配属已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业
            日营利事业已实 所得税之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   分配日本法第七十
            际缴纳之各年度×───────────────×三条之二所定股东
            未分配盈余加征 股利或盈余分配日已加征百分之十 之持股比例
            百分之十营利事 营利事业所得税之累积未分配盈余
            业所得税之余额
                      
            抵缴税额上限=本法第七十三条之二所定股东获配属已加征百分之十营利
            事业所得税之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百分之十
            前项所称已实际缴纳之各年度未分配盈余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业所得税之
            余额,指截至分配日前,营利事业已实际缴纳之各年度未分配盈余加征百
            分之十营利事业所得税累积税额,减除各年度经稽征机关调查核定减少之
            未分配盈余加征税额及各年度已分配予全体股东之未分配盈余加征税额后
            之余额。
            前项所定已分配予全体股东之未分配盈余加征税额,以依第一项计算之抵
            缴税额,除以分配日本法第七十三条之二所定股东之持股比例计算之;如
            分配日本法第七十三条之二所定股东之持股比例为零者,以一为准,按第
            一项抵缴税额公式计算已分配予全体股东之未分配盈余加征税额。
            营利事业办理九十八年度营利事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时,应依规定格式填报
            截至中华民国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已实际缴纳之各年度未分配盈余
            加征百分之十营利事业所得税之余额;未依规定填报者,稽征机关得依查
            得资料核定之。
            第一项所定股利或盈余分配日营利事业已实际缴纳之各年度未分配盈余加
            征百分之十营利事业所得税之余额,大于同日股东可扣抵税额账户余额者
            ,应以该账户余额为限。
            第一项所定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以营利事业自八十七年度或以后年度盈
            余所分配部分为限;所定累积未分配盈余,以营利事业自八十七年度或以
            后年度之盈余累积未分配部分为限。
 
第 62 条    (删除)
 
第 63 条    (删除)
 
第 64 条    清算所得之计算如下:
            存货变现收入-存货变现成本=存货变现损益
            非存货资产变现收益+偿还负债收益+清算结束剩余资产估价收益+其他
            收益=清算收益
            非存货资产变现损失+收取债权损失+清算结束剩余资产估价损失+清算
            费用+其他损失=清算损失
            存货变现损益+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所得或亏损
            清算所得-依法准予扣除之以往年度核定亏损额-各项依法免计入所得之
            收益-各项依法免税之所得=清算课税所得
            前项存货变现成本之计算准用第三十一条有关销货成本计算之规定。
 
第 65 条    (清算所得计课标准)
            清算所得应按当年度营利事业所得税税率计课,本法第四十条规定,于清
            算所得之计算不适用之。
 
第 65-1 条  独资、合伙组织之营利事业依本法第七十一条第二项或第七十五条第四项
            规定办理结算、决算或清算申报,如有当期各类所得之扣缴税额,得由独
            资资本主或合伙组织合伙人按出资比例计算,于办理同年度综合所得税结
            算申报时,自应纳税额中减除。
 
第 66 条    (删除)
 
第 67 条    (删除)
 
第 68 条    (申报之补正)
            纳税义务人办理申报时未依规定检附各项附表或证明文件者,稽征机关应
            通知其于七日内补正。
 
第 69 条    (删除)
 
第 69-1 条  (删除)
 
第 70 条    公司利用未分配盈余增资时,其对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个人股东所增发之
            股份金额,除依已废止之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于中华民国八十八年十二月三
            十一日修正施行前第十六条及第十七条之规定办理者外,应由受配股东计
            入增资年度综合所得总额申报纳税。但受配股东为非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
            个人及总机构在中华民国境外之营利事业,应由公司于配发时,依本法第
            七十三条之二及第八十八条规定办理。
 
第 71 条    纳税义务人依本法第七十九条第一项规定补办结算申报者,仍应依本法第
            七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检附有关书窗体据;其依本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应加
            征之滞报金或怠报金,由稽征机关依本法第一百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填发
            核定通知书载明事实及依据,通知纳税义务人。
            营利事业依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三第二项规定补办未分配盈余申报者,仍
            应依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二第四项规定检附有关书窗体据;其依本法第一
            百零八条之一规定应加征之滞报金或怠报金,由稽征机关依本法第一百十
            六条第一项规定,填发核定通知书载明事实及依据,通知营利事业。
 
第 72 条    本法第三条之四第四项、第七十五条第五项、第六项、第七十九条、第八
            十三条第一项、第三项、第一百零二条之二第二项、第一百零二条之三第
            二项及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所称查得资料,指纳税义务人之收益损费资料
            。
 
第 73 条    本法第七十九条及第八十三条所定同业利润标准,由财政部各地区国税局
            订定,报请财政部备查。
 
第 74 条    (删除)
 
第 75 条    (向同业公会征询意见之手续)
            稽征机关依本法第八十条第四项之规定向同业公会征询意见时,应具书面
            ,检附「所得额标准调查表」限期通知查复。
 
第 76 条    (通知书之记载或计算有错误)
            本法第八十一条第二项所称通知书之记载或计算有错误者,系仅指通知书
            之文字记载或各查定项目之数字上计算错误而言,其对查定之事实或法令
            之适用有所异议者,应依税捐稽征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申请复查。
 
第 77 条    (删除)
 
第 78 条    (删除)
 
第 79 条    (删除)
 
第 80 条    (删除)
 
第 81 条    本法第八十三条所称之账簿文据,其关系所得额之一部或关系课税年度中
            某一期间之所得额,而纳税义务人未能提示者,稽征机关得就该部分依查
            得数据或同业利润标准核定其所得额。
            本法第八十三条所称之账簿文据,其关系未分配盈余之一部,而纳税义务
            人未能提示者,稽征机关得就该部分依查得资料核定其未分配盈余。
 
第 82 条    本法第八十八条第一项所称给付时,指实际给付、转账给付或汇拨给付之
            时。
            公司之应付股利,于股东会决议分配盈余之日起,六个月内尚未给付者,
            视同给付。
            本法第八十八条第二项所定独资、合伙组织之营利事业,依法办理结算、
            决算或清算申报,或于申报后办理更正,经稽征机关核定增加营利事业所
            得额;或未依法自行办理申报,经稽征机关核定营利事业所得额,致增加
            独资资本主或合伙组织合伙人之盈余总额者,扣缴义务人应于核定通知书
            送达之次日起算三十日内,就应分配予非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独资资本主
            或合伙组织合伙人之新增盈余总额,依规定之扣缴率扣取税款,并依本法
            第九十二条规定缴纳。
 
第 83 条    依本法第八十八条应扣缴所得税款之各类所得,如有依本法第四条第一项
            各款规定免纳所得税者,应免予扣缴。但采定额免税者,其超过起扣点部
            分仍应扣缴。
             银行业贷放款之利息所得及营利事业依法开立统一发票之佣金、租赁及
            权利金收入,均免予扣缴。
 
第 83-1 条  信托行为之受托人以信托财产投资于依本法第六十六条之一规定应设置股
            东可扣抵税额账户之营利事业者,该营利事业应以受托人为纳税义务人,
            依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一第一项规定填发股利凭单。
            前项受托人应将获配之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依本法第三条之四第一项规
            定计算受益人之所得额,并同前项股利凭单上所载之可扣抵税额,于本法
            第九十二条之一规定期限内,填发股利凭单予受益人;受益人有二人以上
            者,受托人应依本法第三条之四第二项规定之比例计算各受益人之所得额
            及可扣抵税额。
            前项受益人为非中华民国境内居住之个人或总机构在中华民国境外之营利
            事业者,受托人应就前项所得额,依本法第八十九条之一第三项规定办理
            扣缴,并依本法第九十二条之一规定填发扣缴凭单,免填发股利凭单。
 
第 83-2 条  本法第三条之四第六项规定之信托基金,其受托人应将扣缴义务人依本法
            第八十九条之一第一项规定扣缴之税款,及营利事业依前条第一项规定并
            同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分配之可扣抵税额,按所得类别分别计入受益人已
            扣缴税款账户及受益人可扣抵税额账户。
            前项信托基金,受托人实际分配信托利益时,应以分配时各类所得之受益
            人已扣缴税款账户余额或受益人可扣抵税额账户余额,占各该类所得累积
            未分配余额之比率,按本次分配予各受益人之各该类所得额,分别计算各
            受益人得享有之各类所得已扣缴税款或可扣抵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受益人各类 各该类所得之受益人已扣缴税款账户
            所得已扣缴=余额或受益人可扣抵税额账户余额
            税款或可扣 ────────────────╳本次分配予受益人之
            抵税额   各该类所得累积未分配余额得额   各该类所
           
            受托人应按所得类别,将其依前项规定计算本次分配予受益人之已扣缴税
            款或可扣抵税额,自各该类所得之受益人已扣缴税款账户余额或受益人可
            扣抵税额账户余额中减除。
 
第 84 条    (删除)
 
第 85 条    (删除)
 
第 85-1 条  扣缴义务人依本法第九十二条第一项规定填报扣缴凭单,应将所得人姓名
            或名称、住址、统一编号、所得年度、给付总额、扣缴税额等,依规定格
            式详实填列。
            受托人依本法第九十二条之一规定填报扣缴凭单或免扣缴凭单及相关凭单
            ,应将所得人姓名或名称、住址、统一编号、所得年度、给付总额、扣缴
            税额或可扣抵税额等,依规定格式详实填列。
            前项规定所称给付总额,指受托人依本法第三条之四规定计算或分配予受
            益人之所得额。
            营利事业依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一第一项规定填报股利凭单,应将所得人
            姓名或名称、住址、统一编号、所得年度、股利总额或盈余总额、可扣抵
            税额、股利净额或盈余净额等,依规定格式详实填列。
 
第 85-2 条  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利息之扣缴义务人,应依下列规定扣缴税款:
            一、票面利率约定为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者,扣缴义务人应于给付公债、
              公司债及金融债券之利息时,按给付金额依规定之扣缴率扣缴税款。
            二、零息债券者,扣缴义务人应于公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券到期还本时,
              按该债券发行金额与票面金额之差额依规定之扣缴率扣缴税款。
            三、内含转换权、交换权、卖回权或赎回权等选择权者,扣缴义务人应于
              给付利息补偿金时,按给付金额依规定扣缴率扣缴税款;如约定有票
              面利率者,扣缴义务人应另依第一款规定办理。
 
第 86 条    (删除)
 
第 87 条    (押金利息计入租金)
            财产出租收取押金或任何款项类似押金者,或以财产出典而取得之典价者
            ,应依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五类第三款规定按当地银行业通行之一年期
            存款利率,计算其租赁收入,于每年办理结算申报时,由纳税义务人自行
            计算申报。
 
第 88 条    将财产无偿借与他人使用者,应由双方当事人订立无偿借用契约,经双方
            当事人以外之二人证明确系无偿借用,并依公证法之规定办竣公证。
 
第 89 条    (删除)
 
第 89-1 条  (实物有价证券外国货币之计算)
            本法第八十八条第一项规定之各类扣缴所得,如为实物、有价证券或外国
            货币,适用本法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计算。
 
第 90 条    (删除)
 
第 91 条    (删除)
 
第 91-1 条  (删除)
 
第 92 条    (删除)
 
第 93 条    (删除)
 
第 94 条    (删除)
 
第 95 条    无记名股票或公司债持有人于领取公司发给之股利或利息时,应提示国民
            身分证交由营利事业或扣缴义务人抄录其姓名、住址及国民身分证统一编
            号;持有人如属营利事业,应提示事业名称、负责人姓名、地址及营利事
            业统一编号,交由营利事业或扣缴义务人抄录后,依本法第九十二条及第
            一百零二条之一规定办理。
 
第 96 条    (溢扣款之退还或留抵)
            扣缴义务人依本法第九十四条将溢扣之款退还纳税义务人者,可向该管稽
            征机关申请退还或就其同年度应扣缴税款内留抵之。如已届年度结束,应
            向该管稽征机关办理退还手续。
 
第 97 条    (非辖区内已缴税款之返还)
            纳税义务人办理结算申报,其已缴纳及已扣缴之税款非属同一辖区而经核
            定须退还税款者,应由结算申报地稽征机关查明退税。
 
第 98 条    (删除)
 
第 98-1 条  稽征机关依本法第一百条第三项规定退还营利事业八十七年度或以后年度
            之所得税款时,应通知营利事业依限提示退税时其股东可扣抵税额账户余
            额资料,营利事业未依限提示或未提示者,稽征机关得依查得资料,在其
            余额内退还。
 
第 99 条    本法第一百十二条停止营业之处分,其期间应至纳税义务人履行本法规定
            之义务时为止。
 
第  100 条  停止营业之公告,应张贴于营利事业场所主要进出门户之明显处,营利事
            业不得将之掩蔽涂污或撕毁。违者由稽征机关移送法办。
 
第  101 条  (删除)
 
第  102 条  纳税义务人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未依限办理结算申报,但在稽征机
            关填发之滞报通知书送达前自行申报者,仍应依本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项
            规定加征滞报金;其逾滞报通知书通知补报期限,而在稽征机关送达核定
            所得额及应纳税额通知书前自行申报者,仍应依本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
            规定加征怠报金。
            营利事业违反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二规定,未依限办理未分配盈余申报,
            但在稽征机关填发之滞报通知书送达前自行申报者,仍应依本法第一百零
            八条之一第一项规定加征滞报金;其逾滞报通知书通知补报期限,而在稽
            征机关送达核定未分配盈余及应加征之税额通知书前自行申报者,仍应依
            本法第一百零八条之一第二项规定加征怠报金。
 
第  103 条  (删除)
 
第  104 条  本法第一百十二条所定逾限缴纳税款,包括下列各款情形:
            一、(删除)
            二、逾稽征机关依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二项规定所发缴款书填载之限缴日期
              ,缴纳核定暂缴税款者。
            三、逾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期限,缴纳结算申报应纳税款者。
            四、逾本法第一百零二条之二规定期限,缴纳未分配盈余应加征之税款者
              。
            五、逾稽征机关依本法第一百条、第一百十四条、第一百十四条之二及税
              捐稽征法规定所发缴款书填载之限缴日期,缴纳补征税款者。
            六、逾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一项及第二项规定期限,缴纳决算、清算申报应
              纳税款者。
 
第  105 条  (删除)
 
第  106 条  (删除)
 
第  107 条  (删除)
 
第  108 条  (删除)
 
第  109 条  本细则自发布日施行。
            本细则修正条文自发布日施行。但中华民国一百零一年十一月二日修正发
            布条文,自一百零二年一月一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