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苏永钦语中评:两岸日益多元 凸显法律功能
发布时间:2017-08-04 来源:
小评导读
“谈交流很理想,但没有秩序的交流很容易产生误解、冲突,因此如何在两岸交流中间建立某种法律制度是很重要的。法律建构了彼此交流的基础,提高可预测性,提供了可行的客观规则。”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湾法曹协会理事长苏永钦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
(中评社 史圣园摄)
2016年,苏永钦卸任台湾地区司法院副院长,现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湾法曹协会理事长。在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苏永钦格外强调法治的作用。
近日,第六届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在甘肃兰州举办,主题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与法治保障”。苏永钦也前来参加此次论坛,并在会议间隙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
两岸社会日益多元 法律功能更加凸显
目前,两岸都在快速地推进现代化,而现代化带来的一个显着情况,就是多元化。苏永钦指出,多元化使得法律更加不可或缺。“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特别凸显了法律的功能。法律最重要的就是提供秩序和规则,从而使交流有据可循、更为顺畅。”
他主张,在两岸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中,法律法学界能够扮演的角色有很多。法学界可以进行更深度的研究,提出理论。而在社会治理和司法保障方面,大陆和台湾基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经验。
苏永钦对中评社指出,在社会治理、法律保障方面,两岸越来越走到同一条道路上。法律变成大陆治理的工具,这种态势越来越清楚。“大陆的法治在快速地成长。2011年,一些重要的法律都到位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2013、2014年,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谈到深化改革,谈到依法治国,基调就更清楚了。”
而谈到两岸法治共同的困境,苏永钦说,主要是民众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参与程度仍有待加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的法律框架、供给面基本成熟,但比较缺少的是民众参与。根据我早期的研究,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曾经进过法院,大部分人对法律是非常无知的,他们对于法律的印象来自文化环境,来自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价值观。”而大陆也面临着相似的难题:虽然在司法制度的建立上,大陆的力度特别大,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民众的法治意识、对法律的信任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与西方社会有很明显的差别,法律浸润在西方的文化、戏剧里,而且民众对法官的尊重、对法律的信任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很多人把普及法制观念想象得很容易,比如普法教育,这只是非常表层的。”苏永钦曾担任司法院副院长六年,对此,他深有体会。“我们花最多力气在矫正一些刻板印象、建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信任,这非常不容易。好不容易建立起一些信任,社交网络上‘恐龙法官’事件一旦发酵,便又回到原点。”
他指出,法律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伦理的建立,审判独立的建立,司法的信任,需要一步一步按照次序来做。
改变观念 完善制度 法治应为交流保驾护航
人民对法律的疏离感与不信任,是两岸共同面对的另一难题。在传统的法治结构中,中国人对于正义其实是很在意的,甚至会为了与自己无关的案件气到吃不下饭。两岸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包青天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古时候,如果一个案子得不到公正判决,人民会集体反抗。但是,现在向西方的法治过度,人民却会渐渐产生一种疏离感。苏永钦指出,根源在于法律知识的欠缺。“进了法院,发现法官不像自己期待中的包青天,可以什么都管。大家也不太了解证据的重要性、无罪推定等等现代的法律原则,因而产生出不信任感,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体会得越来越深。”
至于如何解决这种困境,苏永钦认为,需要两岸人民一起努力,扩大法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促进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据他介绍,台湾现在两千四百万人口中,律师大概有一万人左右。“很多人觉得这个比例太高了,行业已经饱和了,律师只要有个三四千人就够了。但是跟西方国家相比,这个比例还是相对较低的。”他也指出,大陆高校中法学院的普遍设置是非常好的情况,但就现在的人口来讲,600多所法学院教育出的人才并不算多。然而,单纯扩建法学院、培养更多法律人才是不够的。苏永钦认为,这样只解决了供给,没有解决需求。“同时也要促进观念的转变,这样才能改变需求。告诉人民,法律是对你好的,无论是工作生活,都是一份保障。”
“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彼此之间需要一个稳健的、可预测的行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法治。而法治是有条件的,需要很多制度的配套,大家需要一起去努力。”苏永钦对中评社说。
来源:中评网 www.CRNTT.com
助理记者:史圣园
责编:嘎子
监制:中评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