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湾法政 >

一家之言:从2016大选看台湾的现状与将来(上)

发布时间:2017-01-07 来源:

 

一家之言:从2016大选看台湾的现状与将来(上)

时间: Jan 18, 2016  来源:张智森 亚太日报
导读: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又称2016台湾“大选”,将于2016年1月16日在台湾各地的15600个投开票所举行。
20140327175637760.jpg
作者:张智森
参与2016大选的三大政党及三个候选人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又称2016台湾“大选”,将于2016年1月16日在台湾各地的15600个投开票所举行。
通过抽签顺序,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为:1号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及搭档王如玄、2号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及搭档陈建仁,3号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及搭档徐欣莹
我们分析一下三组候选人及他们代表的政党
国民党及朱立伦
2000前国民党垄断统治台湾,但2000年下台后尤其是亲民党分裂出去后,实力迅速下滑。
1. 表现在选票上的实力迅速下滑。 “由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得票率的54%下滑为2000年的23.1%;由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得票率42.22%下滑为2001年的35.15%。地方长官位置只获得22席位中的10个。
2. 政党认同度迅速下跌。从2000年以前的30%以上到下野跌到20%以下,2000年在14%左右徘徊,甚至落后与民进党、亲民党
3. 党员人数从2000年以前的200万党员。下台后一度下降到34万。
到2011年,国民党人气有所回升,党员人数恢复至约1,090,000人。2012年,在“国会”席位达到64个,超过50%,在“议会”席位达到409。 
然后2014年地方9合一选举中只拿到22个席位中的6个。 失利后马英九辞职,换上朱立伦接任党主席。
朱立伦(1961生,54岁)出生于台湾桃园县,祖籍浙江义乌市。学历纽约大学会计学博士。曾获美国艾森豪威尔杰出奖(2002年)。2014年当选出任台湾新北市市长。2015年临危受命国民党主席。
朱立伦是选举前三个月才替换国民党原定候选人洪秀柱,临时披挂上阵。他知道要在距投票日不到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让选民感受到国民党脱胎换骨实不容易,他提出要痛下决心,包括提出将国民党党产妥善处置。他指出民进党的竞选政策只会让台湾面对一个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的未来,我们更确定更稳定更安定更有自信的台湾。只要我们加强互信、坚持九二共识,能够相互尊重,我们台湾未来的国际空间可以大幅度的开展。经济也未改善。
民进党及蔡英文
台湾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是由一群党外人士于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的。民进党成立之初,不断通过“住民自决”等各种“台独”倾向的决议,至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沦为“台独党”。成立初期的民进党热衷于街头运动,一度在岛内被冠以“暴力党”的称号。后来民进党越来越强调“体制内斗争”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台湾各项公职选举。 民进党在1992年底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赢得近三分之一席次,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后取得了全台大部分县市的执政权,2000年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又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进驻中华民国总统府,民进党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二大执政党,至2008年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上台后,2008年5月20日再度成为在野党。2014年地方选举,民进党获得22席地方位置的13席。 
蔡英文,1956年生,60岁。台湾屏东枋山乡枫港人,祖籍汉族客家人。伦敦大学法学博士,2014年5月被选为民主进步党主席至今。
蔡英文被评有国际视野、政治及行政历练,与往昔民进党政治人物风格不同,形象清新,但缺乏实战经验及基层实力,必须与党内派系妥协。在主要政策上,包括大陆政策、美国政策、能源政策等,无法跳脱民进党的基本框架。
蔡表示台湾正处于衰退的经济环境,台湾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闷”、“坏”、“崩”总统的责任在于团结这个国家,她会制定五大社会安定计划”,把人民食、衣、住、行,当成是政府最严肃的责任,建构一个完整的社会安全网。作为一个领导人必须要包容,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亲民党与宋楚瑜
亲民党于2000年3月31日成立,其前身是宋楚瑜张昭雄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期间成立的新台湾人服务团队。
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中国国民党的高层出现分化,民众对于以李登辉为首的国民党不满,亦对民进党有所顾虑,而宋楚瑜以其担任台湾省主席以及改制后的台湾省长任内,勤于面向岛内基层民众,解决民众问题的效率卓著,政绩不俗,在台湾政坛及民间累积相当高的声望。由于和国民党中央多有芥蒂,宋楚瑜退出国民党独立参选得到了全台湾近四成民众的支持。选举结束后观察权衡台湾当时的政治氛围,受民意追捧,顺势成立了亲民党。
2003年国民党、亲民党宣布共推一组人马连战与宋楚瑜参选2004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
虽然亲民党在台湾立法机构内最多时拥有46席议员,现在只剩下7席。时下亲民党运行困难,成为台湾唯一负债的主要政党,连原本3层楼的党部也只租最便宜的2楼。
宋楚瑜1942年生,73岁,祖籍湖南湘潭县,是台湾省自1885年建省以来唯一的一届民选省长,亲民党主席。宋始终是台湾政局演变过程中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也极具争议,反对者说他“权谋投机”,拥戴者赞他“勤政亲民”。
宋指出台湾面临中国大陆的崛起;科技生产技术的改变;台湾人口结构的失衡;政府财政持续恶化六项重大挑战:他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最后一次公布的9个主要民调机构的结果,三组候选人中民进党蔡英文平均领先国民党的朱立伦20%。而亲民党只得到10%的支持率而垫底。国民党在马英九执政期间政绩平平,又在民进党发动的民粹运动中饱受挫伤。去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选举中只得22位置中的6个。马英九引咎辞去党魁,新党魁朱立伦刚刚上任,又是在选举前三个月临阵换将参选,所以应该对这次选举期望比较理性。
台湾2016选举的经济背景
经济低迷
·         GDP增长连续多年下滑。由图列可以看到,从70年代末开始一路下滑。
·         反映岛内消费的商业营业额也自3月份开始就一直呈现负增长态势,1-8月商业营业额同比下降2.2%,10月下跌2.5%。
产业失调。
·         台湾的主要产业就是电子业在竞争中败给了南韩。
·         台湾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着力发展四个产业:DRAM、面板、太阳能、LED,要和大陆竞争,变成“四大惨业”
定位模糊
·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东亚其他国家都在拥抱大陆的时候,只有台湾在一个劲儿的推开大陆。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新加坡、韩国和日本)和大陆一起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台湾没有。
制造业转移
·         台湾制造业一直向人力成本更低、原材料更丰富、市场更广大的大陆地区及东南亚迁移,出现“产业空心化”。
·         IT行业里,曾经华硕、宏碁、HTC等很受追捧,近些年联想、华为、小米等代表的大陆硬件厂商异军突起,在品质和销量上已对台湾企业形成了反超,而大陆互联网产业更是吸引了大量台湾客户。
人才流失
·         近十多年,台湾的平均薪资水平没有多少上涨,台IT业薪酬水平是美国的1/3,大陆的1/3~1/2,薪资长期不到位。但物价在涨,整体生活水平可能还略有下降。而大陆的薪酬很有吸引力,于是新兴产业的从业者纷纷离开台湾,来到大陆。
·         很多的中上层人士选择到大陆发展事业。青年导师李开复先生,来到中国大陆发展,影响了很多年轻人;马云的助手蔡崇信对阿里巴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目前将近台湾人口1/10的200万台胞在大陆工作、生活。这200万人都是收入较高的中上层精英。如果今后大陆的服务业的收入继续增加,结合大陆对台湾单方面开放的政策,可能还会有大批台湾基层服务行业人员到大陆来工作。
陷入中上收入陷阱
过去五年来,台湾年均增长率与正在快速增长的竞争对手相比还是太低。2013年台湾仅实现了1.3%的增长,在亚洲排在末流。
普遍性的缺乏国际观。
对内市场太小、对外缺乏竞争力信息环境的封闭,而让人们在思考事情时,无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切入,在缺乏比较、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导致市场的高度同质性,产业一窝蜂的潮流很明显,但周期却很短,达到市场饱和度很快。间接的造成台湾在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三驾马车乏力
支撑经济增长的是投资、消费与出口三架马车。分析这三驾马车可以看到:
·         由于整体经济疲软,民间投资投资意愿及实际投入增长有限,不足以拉动经济增长。这个方面还要看政府投入的计划及力度。
·         消费在台湾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较大,但由于总体经济形势不好,工资增长有限,加上物价上涨,制约了消费增长,预计全年民间消费增长1.46%,也无法支撑经济增长。
·         尽管台湾是外向型经济,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重大。但近年外部经济环境一直不佳,加上台湾经济运行模式中境外生产比重持续上升,导致外销接单与出口增长有限。事实上近来外销订单呈现负增长,而海外生产比重持续上升到2013年11月的53.7%,导致出口低增长,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只有1%。难以拉动经济。
台湾2016选举的政治背景
两党恶斗。这是台湾民主化以来十分头痛问题:在两岸政策上,民进党逢中必反。可是台湾发展经济又根本绕不开中国,所以很多发展经济的法案、协议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典型如本次服贸协定,民进党让它在立法院趟了六个月,最后还搞成了个全民运动。在台湾“国内”议题中,民进党也几乎反对所有国民党提出的东西。本来民主政治有多党制是正常但在国家利益前提下应有协商、配合的成果好事一椿。而今竟然是不理对与错在野的心态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不分皂白,
两党恶斗延伸到整个社会,造成社会风气恶化。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情绪泛滥,族群冲突,社会阶层对立。在蓝绿政治斗争的驱动下,民众抗争运动成为民粹政治的工具,反服贸和反核四两场声势浩大的民众街头抗争运动,不仅让台湾社会陷入持续动荡,而且为台湾的稳定和发展蒙上厚重的阴影。 影响政府施政,使整个行政、司法、立法机器陷入停摆状态,内耗空转,最终受害的不只是台湾政治,更是台湾发展的未来。反服贸运动,不仅让台湾错失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机遇,也影响了台湾的国际声誉。反核四运动,不仅使台湾朝野政争进一步升级,而且能源问题将成为台湾经济提振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经济搞不上去,最终受害的是台湾的广大老百姓。民粹政治捆绑台湾,让台湾不仅失去政治文明,更将失去经济发展的前景。
政治守旧及政局不稳定影响到经济发展:目前,台湾周边经济体发展都已驶入快车道,大陆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韩国、日本也在加快发展步伐。东盟各国都在力求加强经济互联互通,打造自由经济圈,而台湾却还因为政治斗争而迟迟不作为,用闭关保护保护但政治斗争手段,而影响国民经济利益。
人民对当前政治生态失望:台湾经济腾飞起始于两蒋时期,当时虽然独裁但还是有行政效率。然而民主选举后台湾政坛陷入了无尽无休的互相拆台,互相掣肘的内耗之中。民主化后反而是发展停滞,经济衰弱,到现在每人出生即负债新台币二十多万元,基本工资已经有近二十年不增长了。三任民选的领导人中,李登辉基本代表日本利益,陈水扁忙于贪污,马英九被指魄力不够。所以也有人怀念两蒋时期。
台式民主给大陆人民做了很负面的示范,让人相信大陆大浪淘沙的精英体制成就了经济腾飞,也许比台湾充满吵闹的普选更优越。
92共识的来由及内容
49年退守台湾后,台湾当局本着恐共心理坚持对大陆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1986年5月两航事件的谈判打开了僵局。华航事件让这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
1990年11月21日,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常委、台水泥业巨富辜振甫,海基会成立时的定位是“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被选举为海协会首任会长
1992年3月第一次“汪辜会谈举行。此后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各种层级的总共17次商谈。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又经过会后磋商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
2000年4月底,台湾行政院陆委会”副主委苏起把这个共识正式称为92共识(1992 consensus)。92共识的核心精神就是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
92共识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达成的第一次政治妥协;而且它的主题是两岸之间最最棘手的“一个中国”问题。
92共识的实际意义
有了九二共识” 两岸才能开始在隔绝40多年后举行汪辜会谈;才能在2005年4月举行国共两党领导人历史性会谈,并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双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达成ECFA等18项协议和多项共识;两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2]
92共识打破了封闭了30年的坚冰。从此两岸关系走上一条独具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也得到不断充实与彰显。“九二共识”对台海和平的影响日益增强。92共识让双方务实,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进而积极聚同化异,在不断增进共识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和化解分歧,实现互利双赢。
92共识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支持,1998年在中美首脑互访中,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并明确表示美国政府“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
2015年的习马会上马英九总统肯定了92共识的意义,提出了包括巩固“九二共识在内的五点主张。
马英九担任党主席时九二共识列入党的政纲成为国民党推动两岸关系的关键依据。 2015年3月9日,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访问香港指出,国民党对九二共识是相延续的。
台独思潮的来源
台独现状
台独是一种思潮,它谋求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政治主张或思想倾向。目前台独有几种表现:

·         从事“台独”的人数由少到多。早期的“台独”活动主要在海外,人数较少,现在“台独”组织不断出现,人数由数百人升至数万人。

·         台独组织涉及范围广。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台独”组织主要在日本活动。但随后渐转往美国。到了90年代,“台独”组织将活动重心移往岛内并分布于各国家

·         台独的活动影响力更大。 纵观1945年至今,早期的“台独”活动受到国民党的严厉打击,但2001年李登辉主政之后,在美国、日本的支持下,与台独同流合气。而陈水扁则更进一步推动“台湾正名运动”,推动公投,推动“宪改”。

日本殖民50年  
从马关条约到1945年台湾受到日本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日本为同化台湾人民,对台湾民众尤其儿童进行相当彻底的日本强势文化教育,改变了一部分民众对传统政治、国家概念。以致二战期间日本在台湾招募士兵时,当时台湾参军青年已经认同日本是祖国,明显与他们的上一代有认知上的差距。殖民化教育也提升台湾民众的平均知识水平。
日本占领台湾后固然进行一系列有形无形剥削,但为了将台湾作为前进中国与东南亚的支点,台湾总督府早期规划台湾为日本的农业原料供应地,以促进日本本土工业扩张升级;战争开始开始积极工业化台湾支撑战争。 所以殖民期间台湾的农业水平及工业基础都有所提升。
国民党白色恐怖  
当抗战胜利,被压抑了50年的台湾民众基于民族情节与刚刚脱离政治孤儿身份的原因,有如大旱之望云霓热烈欢迎前来收复的国民党军队。台湾庆祝迎接盛况更胜于中国任何沦陷区之欢迎大后方官员将士。然而,国民党官员贪婪及军纪败坏,加上15个月后发生二二八与其后的白色恐怖,让台湾各个年龄层人士都对代表汉文化的国民党感到绝望。今天许多人走上“台独”之路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或其亲朋好友有遭受“2·28事件”或国民党“白色恐怖”、高压统治迫害的经历,从而对国民党当局失望及感情受到伤害。
与中国大陆的长期对持
蒋介石统治台湾50年的逢共必反政策及一直的反共宣传使台湾人一直对大陆有恐惧,敌对心理。中国过去的贫穷也使台湾人与大陆有距离感。
大陆早先由于朝鲜战争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一直无暇顾及台湾问题,再次错失良机。趁大陆忙乱之际,台独”分子产生滋长有了时间与空间。
国际社会因素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问题,其背后是中美两国之博弈。从地缘政治来说,美日的共同点是不希望大陆崛起,所以抑制中国成了西方国家的战略需要,他们需要利用各种事件阻碍其崛起甚至颠覆政权。台湾地理位置重要,控制台湾成了日美手里以台制华的一张牌。“台独”势力日益坐大,正是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采取“反华防华”的冷战策略有关。由于西方国家的鼓励纵容及支持培植,台独有了后台。
民进党坚持“台独”路线
民进党从一开始就主张台独。继2008年民进党几次上街进行“呛马”、“反马”活动,2009年5月,民进党与绿营团体在台北、高雄等地组织大规模的“呛马保台”街头大游行并彻夜静坐活动。8、9月间,民进党邀请达赖访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进一步助推了台湾的台独运动。
李登辉因素
李登辉推行两国论,在“台独”运动史上影响较大。引施明德说:“李登辉为国民党的戈尔巴乔夫。李登辉对台独最大的贡献就是分裂了国民党,毁掉了国民党的权威统治,使台独有了发展空间。
陈水扁因素。
陈水扁作为实事上的台独基本教义派,继续李登辉而推行“台独”路线,否认“九二共识”,提出去中国化,一边一国论。他提出台湾正名运动” 文化台独,自决、公投, 挑动省籍矛盾,煽动省籍仇恨。从“渐进式台独”到“急进式台独”,从“实质台独”到“法理台独”。
台独问题及族群撕裂其实是个贫富不均,社会不公造成的阶层矛盾。台湾无论是地理还是人文起源都无可非议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就连本次大选的三个总统候选了都是祖籍大陆。目前的台湾人民除了原住民其实大多数人的祖先都是几代以内的大陆移民。 只是历史以来统治阶级与在野社会力量之间因为政治争斗的需要把这种矛盾人为的转化成了族群矛盾。其实今天的国民党也在进步,已经不是以前的国民党。民进党也有陈水扁这种损害台湾人民利益的政客。台湾需要的是抛弃门户之见的争斗,齐心协力重振经济。共同创造繁荣富足来达成各族人民和谐相处。
 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国的各种不同环境里生生繁衍,我们适应,融入,奉献当地社会,但是我们从来都是非常清醒的认知自己是祖籍华裔,是中国血统。我们还是归宗认祖,尊重自己的祖先及骄傲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我们身处国内或海外,我们与自己的民族共荣辱,与祖居国同兴衰。  今天随着中华复兴,中国崛起全世界华人都获得更多机会,赢得更多尊重。一个大同强盛的中国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福音。
责任编辑: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