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结果分别采用probit和logit作为连接函数处理。美国民众的政治倾向、媒体、个人统计资料和种族四方面在塑造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的认知上有差异。下面主要针对采用probit连接函数的模型进行阐述,详细的影响关系如下:
1.党派归属的影响
参考组为无党派人士,民主党人士比无党派人士较低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共和党人士相对无党派人士有较高的认同。有政治倾向的美国民众比在政治倾向方面没有过多思考的美国人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认同度上低。
2.政治观点的影响
认同“一个能考虑到人民利益的有能力的政府,不管它如何当选”的民众相较“应当通过公平、公开、定期、竞争的手段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民众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认同“政府有责任限制有害言论在公众间传播”的民众相较“批评政府的时候,人们应当享有言论自由权利”的民众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认同“在做决策时,政府只需从其自身认为对人民最大利益的判断出发”的民众相较“在做决策时,政府应当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民众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认同“政府密切关注其他政治组织的建议和意见”的民众相较“允许两个以上竞争性的政治组织的存在并互相竞争”的民众较低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认同“根据候选人的经验、能力、品行而不是公众投票来选拔政治领导人”的民众相较“通过竞争性选举选拔政治领导人”的民众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媒体的影响
经常收听广播的美国人非常显著地(p=0.0272<0.05)不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美国的广播历来是反华的急先锋,如美国之音一直就在从事反华宣传活动。经常阅读报纸的美国人也较高地不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经常观看电视和频繁浏览互联网的美国民众会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电视媒体的党派属性从保守到自由派编码,参考组为其他媒体,有党派倾向的电视媒体的受众比没有党派倾向的电视媒体的受众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且自由派媒体受众比保守派媒体受众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最近对中国的关注
对中国新闻感兴趣、到访过中国的美国民众不太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最近对中国有关注的美国民众多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最近通过网络关注中国的美国民众却不太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5.个人统计资料方面的影响
女性显著(p=0.0209)地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比男性高0.3331(参照组为男性=0),这表明美国的男性公民在政治议题方面比女性公民更加具有进攻性和侵略性。年龄越长,未婚美国人越易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可能由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通常是在利益相关密切的一方,也可能由于其为台湾当局重点游说的对象群体所致。
6.种族
参考组为其他民众,黑人或非裔美国人、拉丁人、白人/高加索人、亚洲人比其他民众较高地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本地人在“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方面有较低的认同度。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美国民众的党派属性和党派认同在台湾的地位认知方面确实有差异,而且美国民众的政治观念也确实在此问题上产生显著影响。认同“一个能考虑到人民利益的有能力的政府,不管它如何当选”、“政府有责任限制有害言论在公众间传播”、“在做决策时,政府只需从其自身认为对人民最大利益的判断出发”、“根据候选人的经验、能力、品行而不是公众投票来选拔政治领导人”的民众更加容易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说明中美在核心利益方面的认知差异,政治观念起着一定的作用。
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的认识受到广播媒体的显著影响,经常收听广播的美国人更易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经常收看电视则较易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境内之境外记者的综合调查结果发现“报刊和通讯社的记者较少受到中国公安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干扰,而电视台记者经常或频繁受到干扰”;“电视媒体记者在衡量中国事件的新闻价值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关乎本国的利益’,在这一方面他们比其他类型媒体看得都要高”;“北美和欧洲的媒体记者大多觉得中国政府官员跟他们作对”等。(24)本研究表明,电视媒体对美国民众对华,至少是对中国台湾的认知有一定的改善。所以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如何很好地处理中国媒体与美国媒体,以及中国政府和美国电视媒体的关系将至关重要。中国对外宣传台海两岸关系时要高度重视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对受众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和媒体生态需要有深入的了解。(25)
回归结果似乎显示美国民众接触媒体的频率与最近对中国的关注的结论有悖,如“经常通过网络浏览新闻”的美国民众和“最近通过互联网关注中国”的民众在台湾地位的认知上截然相反,但都不是很显著(P值分别为0.4871和0.8352)。这说明报纸、广播和网络媒体在影响美国民众对华态度方面有很强的可塑性,并可能受到当前热点的影响。
因此在两岸关系已经实现和平发展并争取最终和平统一的当下,必然不能放弃对美国民众的争取。自中美建交以来,台湾当局一直不停地在美国开展游说活动,企图影响美国的民意。台湾传统的游说组织包括台北经济和文化代表处、在美台胞及其组织团体等,他们不惜重金雇佣代理机构和个人,美国国内亲台利益集团,与美思想库、教育界和文化界建立良好关系,寻求影响决策的间接渠道等,本文研究显示美国人的教育程度确实与“中国台湾”地位认同负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利用台北经济和文化代表处游说多个州通过支持台湾的议案,通过经济手段吸引议员参加商务活动,并和媒体建立良好的渠道;此外还以民间的名义邀请美国国会议员和有影响的政界人士到台湾访问、旅游等。本文的另一结论也不同程度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政治倾向思考不多的美国人会更加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美国民众(温和派、保守派或自由派),则大多持相反态度,这也说明美国的政治利益集团和台湾的游说活动或许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方面中国大陆似乎也应该拓展传统的外交模式,加强中国政府和美国国会议员的联系,构建良好的合作纽带。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外国人眼中的上海”调查,(26)显示“80.7%的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对上海的印象变好,只有1.6%的外国人印象变差”,尽管上海目前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不过作为中国和国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美国议员来中国后会改变对中国的成见。
最后,中国大陆有必要突破目前以政府为主体的外交模式,重视民间力量,通过民间的社会、文化和商业活动来影响美国民众甚至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的认识。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中有55.0%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有满足其公众需求的政治制度”,说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增多,但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美国人并不认同。然而80.2%的美国民众一致认为“中国限制其公民的政治权利”(其中58.3%的认为以此形容中国非常准确,21.9%的认为比较准确),仅仅7.8%的美国民众持反对意见(其中4.0%认为以此形容中国完全不准确,3.8%的认为不太准确),另外11.9%的表示中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充分利用他们所谓的“人权、民主、人道”来博取美国的同情,来游说美国国会议员。大陆目前也需要通过民间力量向美国展示大陆人民的真实生活现状,消除美国民众对中国“人权”认识的误区。只有消除了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认识的误区,才能打破台湾当局在美国活动的空间,才能消除美国精英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台湾问题迎合甚至煽动大众的情绪,造成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才能最终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注释:
①刘文忠:《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一部法律——评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20周年》,《两岸关系》,1999年第6期,第44-48页。
②Winberg Chai. "The Taiwan Factor in U. S.-China Relations: An Interpretation".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2010.29(3):131-137; Joel Atkinson. "China-Taiwan Diplomatic Competition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Pacific Review, 2010.23(4): 407-427.
③张连红:《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7年第6期,第40-43页。
④谢郁:《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世界知识》,1999年第16期,第16-19页。
⑤李家泉:《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光彩角色》,http://tw.people.com.cn/GB/14811/14869/2536772.html,2004年6月1日;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25-29页。
⑥⑨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25-29页。
⑦王生怀:《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理论建设》,1999年第5期,第54-57页。
⑧傅立民(Chase W. Freeman,Jr):《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郑诚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7期,第8-13页;选自人民网英文版,2004年4月24日。
⑩新华网:《胡锦涛主席同布什总统举行会谈》,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1/content_4454675.htm
(11)陶文钊:《2010中美关系扑朔迷离》,《世界知识》,2010年第3期,第42-43页。
(12)袁鹏:《中美关系:新变化和新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第29-37页。
(13)刘曼抒:《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思想》,《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9-12页。
(14)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是由杰出的华裔美国公民组成的全国性的无党派组织。会员们集其优势和经验来解决中美间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推动亚裔美国人的发展,同时促进美国与大中华区的关系。
(15)佐格比国际民意调查随机采访了全美国范围内的1202位成年人。采访时间为2004年8月12日至2004年11月12日,所有电话都是从位于纽约尤蒂卡的佐格比国际总部打出。误差范围为±2.9个百分点。在地区、党派、种族、年龄和性别方面给以微小的权重,力图使样本更加精确地反应总体情况。在小群体内有较高的误差范围。
(16)Enrique Gracia & Juan Herrero .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Reporting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Repor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6. 68(8): 759-768; C. Lauber, C. Nordt, L. Falcato, W. Rossler. "Public Attitude to Compulsory Admission of Mentally Ill People".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2.105:385-389; MKKim, et la. "Positive Trends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Epilepsy after Public Education Campaign among Rural Korean Residents". The Kore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03.18:248-254; DJ Rebovich, JL Kane. "An Eye for an Eyein the Electronic Age: Gauging Public Attitude toward White Collar Crime and Punish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Crime Management, 2002.
(17)Andreas Dür, Gemma Mateo. "To Call or Not to Call? Political Parties and Referendums on the EU's Constitutional Treat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11.44(4): 468-492; Jairo Nicolau. "An Analysis of the 2002 Presidential Election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Brazili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1(1): 125-135; CH Tsai. "Bayesian Inference in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A Case Study of the 2002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2005.
(18)刘国奋:《李登辉“务实外交”综评》,《台湾研究》,2000年第3期;谢郁:《1999年台湾“务实外交”评析》,《台湾研究》,2000年第1期。
(19)为了便于分析描述,重新编码后为:一周7天,一周5~6天,一周3~4天,一周1~2天,一周少于1天,从不看。
(20)为了便于分析描述,重新编码后为:总是相信,大多是相信,有时是相信,几乎不相信,从来都不相信。
(21)为了便于分析描述,重新编码后为:非常感兴趣,有点感兴趣,几乎不感兴趣。
(22)根据录入的电视台名称,研究团队将其按电视媒体的党派属性重新编码,编码后表示为:其他党派,保守派,中立,自由派。
(23)SAS帮助和文档;Hosmer,D.W,Jr. & Lemeshow,S.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Secon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0;Stokes M.E.,Davis,C.S.,Koch,G. G.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Using the SAS System,Second Edition,Cary,NC:SAS Institute Inc. 2000.
(24)2009年11月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对驻中国的境外记者进行了全面的《中国境外记者的综合问卷调查》,依据外交部新闻司2009年提供的正式注册的驻华境外记者名录,确认有效样本397个,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8份。
(25)李贞:《20世纪90年代台湾在美游说和中美关系》,《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第47-48页;郑安光:《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简析台湾当局的国会游说活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7-36页。
(26)201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展开了“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实证调查,评估外国人对上海城市形象的主观感受与建议,并作为十二·五上海国际传播规划的参考依据。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6份,其中男性占65.4%,女性占34.6%;欧洲裔占51.4%,亚洲裔占33.6%,其它洲裔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