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台湾涉外事务的分期、要点和特点
发布时间:2014-05-29 来源:
【原文出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作者简介】刘红,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台湾涉外事务问题,是伴随着两岸关系的形成而出现的重大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复杂。60年来,在对外民间经贸文化交流不断增长的同时,台湾涉外事务变化不平常:曾经有过“全盛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进入“外交崩溃期”;在接受失败事实的同时,在低位区间进行盘整;后又推行“台独外交”而成为“麻烦制造者”,国际空间受到压缩;在实施“外交休兵”后,又出现重大调整。
一、台湾涉外事务的阶段划分和要点
台湾涉外事务变化很大,历经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要点。
(一)“法统外交”时期
在20世纪50、60年代,台湾当局坚持“宪法一中”,延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并被蒋介石方面视为“法统”的象征。
就台湾对外关系来说,一是“邦交国”阵容最大。当时,与新中国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部分国家,台湾当局的“邦交国”一度曾达到67个,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日本和部分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台湾当局的“外交框架”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法统外交”不仅成为当时台湾当局维持“法统”和“正朔”的主要依据,也为后来、直至今天的涉外事务打下基础。二是占有联合国的代表席位。随着中国内部发生政权更迭,中国在联合国席位也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继续被台湾方面所把持。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中国、前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其它国家,与支持台湾当局占有中国代表席位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反复斗争,但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长达22年。与此相配合的是,在绝大多数国际组织中,中国的代表权为台湾当局所占有。三是拥有最大化的国际空间。由于台湾成为美国封锁中国战略中的前进基地,美国给台湾保留了相当大的国际空间,一方面台湾当局的“邦交国”和参加的国际组织众多,一方面台湾当局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持官方往来,可以说台湾方面与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关系密切。论台湾方面的国际空间,前22年间,无论是从数量上、规模上、内涵上都是空前的。四是参与西方反华势力的活动。作为冷战格局中美国的帮凶,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的特殊身份,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特别是在美国实施封锁中国的战略中,台湾当局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台湾在美国的扶持下,参与过不少国际事务。在“对日和约”谈判过程中,美国等西方集团排挤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巨大贡献也是巨大牺牲的中国参加,策划台湾方面和日本单独“议和”。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盛期”的22年间,台湾当局的“外交”虽说处于攻势状态,但并不顺利,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高和亚非拉地区新兴国家的出现,与中国建交和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声浪逐渐增长,对台湾当局的“外交压力”越来越大。
(二)“弹性外交”时期
1970年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在西方阵线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与日俱增,台湾当局的“外交冬天”来临。
一是被迫退出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美国联合一批国家借助“延期讨论”来阻挠中国政府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做法走到尽头,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随后,教科文、卫生、民用航空、万国邮政、电讯、气象等联合国专门机构也与台湾当局“断交”。至此,“谁代表中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为大陆对台政策调整和两岸关系改善提供了必要的国际条件。二是台美、台日关系进行重大调整。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日渐增强,美国政府被迫改变对华策略,打开双边关系大门。在先后签署的《中美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期间,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关系不正常状态正式结束。台美和台日关系是台湾当局的“外交支柱”,台美和台日“断交”,使得台湾的对外关系陷入重重困境之中。三是进入“断交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的“邦交国”急剧减少,1970年有67个,退出联合国时降为56个,中美两国建交时降为23个,1988年为最少的年份,只有22个。在原来参加的6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只剩下国际税则局、常设公断法院、国际军事医药委员会、亚洲生产力组织、亚非农村复兴组织、亚太理事会等近十个国际组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台湾当局的“外交崩溃期”,蒋经国方面为尽可能多地守住对外阵地,全面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弹性外交”、“实质外交”。
(三)“台独外交”时期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病故,之后开始长达20年李登辉和陈水扁的执政。从1993年起,李登辉开始全面推行“务实外交”,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名为“务实外交”,实为“台独外交”,把“外交领域”不仅当成推进“台独”的重点,更把其视为扩大“台独”影响、实现“台独”的舞台和捷径。
“台独外交”的基本思路,一是寻求美国支持的主要途径。利用美国国际战略和对华政策中的“牵制中国”这一消极成分,充当美国牵制中国发展的棋子,因而谋取美台双方的战略合作。二是实现“台独”的主要途径。在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看来,就“台独”实现方式来说,“外交”要比“内政”便利:如果能够“参与联合国”或通过“入联公投”,无疑是“台独”得到国际甚至国际法的承认,等于已经实现“一中一台”;如果能到国际进行一次公开“台独”活动,无疑可以增加“台独”的成就感。根据国际舞台的特殊性,“台独外交”可以随时得到国际反华势力的直接支持和喝彩。“外交”和“台独”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把“外交”当成“台独”的主要途径。三是挑衅大陆的前沿阵地。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在两岸关系上则表现为更有针对性和挑战性。四是误导社会舆论的基本题材。如果“台独外交”小动作奏效,则是“台独”成功;如果“台独外交”小动作无效,则说成是被大陆打压的结果,制造悲情意识,煽动对大陆的敌对情绪。可谓是内外不吃亏,成败皆可以。
“台独外交”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一是全力推进。为向“台独外交”这一不可能的事物挑战,“外交”不设限,“外交”无死角,活动无限制,经费不封顶。当时“台独当局”要员邱义仁就声称,要做到“外交战场”处处烽火连天,要让大陆穷于应付,防不胜防。二是采取“攻击性外交策略”。对外策略上由守势变攻势、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台湾的“曝光度”,借机挑拨中美矛盾和为中美关系制造障碍。三是巧立名目、“多头并进”。采取包括政治、经贸、文化、事务、私人访问等多种名目和形式,调动各方面资源,采取政治游说、金钱收买和经济援助等各种可能手段,通过多个渠道寻求“外交突破”。四是口号多样化、“柔性化”。为便于进行“台独外交”,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把“台湾经验”作为招牌,更多的使用“柔性化”口号。一方面借助混淆概念和矛盾的手法,有意将国家主权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相混淆,打出“民主外交”、“人权外交”旗号,迎合西方的“主流价值”。一方面在推行“台独外交”的过程中,对过去的手法也进行相应调整,提出“柔性外交”这一模糊概念。“柔性外交”是为了配合“攻击性外交”,以增加“攻击性外交”的成效。
可以说“台独外交”,使得“外交”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作用,既不“务实”,也没有“外交”。
(四)“活路外交”时期
早在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马英九就提出完整的“活路外交”设想①。2008年5月20日就职后,开始实施“外交休兵”,表示要把两岸的“和解精神”延伸到国际事务,把两岸关系改善的成果和经验,延伸到“外交领域”,为台湾在国际社会寻找新的出路。②
“活路外交”和“外交休兵”的政策要点和做法,一是恢复和提升台美关系。马英九当局认识到,修复台美关系、恢复台美互信,是“活路外交”和“外交休兵”的重要条件,强调对美关系是台发展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改善两岸关系不会影响与美方在安全与军事方面的关系,加强台美间的沟通。二是有意建立台日“特别伙伴关系”。马英九一再表示台湾与美国及日本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方面声称要做一个“知日派”、“友日派”,“维持台日的友好关系”③,并且派出“要员”赴日以加强双方联络,宣传2009年是“台日特别伙伴关系年”。一方面抵制日本的对台不友好举动,如2008年6月10日发生“联合号”海钓船在钓鱼岛海域遭日本巡防舰撞击沉没,2009年5月1日日本“驻台代表”斋藤正树公开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9月14日日本方面扣留台湾地区渔钓船“福尔摩沙酋长二号”,台湾方面均能坚持基本立场,进行必要反制。三是低调进行“过境外交”。马英九改变陈水扁时期“过境外交”大操大办的习惯做法,在2008年8月第一次出访巴拉圭、多米尼加和以后进行相应活动,“过境”美国时,采取所谓“不办侨宴、不安排侨胞大规模接机、不安排媒体公开采访”的“新三不模式”,仅在旅馆内与美少数议员低调会面或打电话联系。《“中国”时报》评论称,“单纯、自然是此行最大的变化”④。四是务实面对“邦交国”。“一切恢复‘正常化’,不寻求主动建交,所有资源都锁定在23个‘邦交国’就好”⑤。马英九也表示,在争取“邦交国”工作上要跟大陆达成协议,不互挖“邦交国”⑥。五是避免再当“冤大头”。根据“外交休兵”,“台独外交诉求”停止或减少,相应需要的启动、资助和收买的金钱也有所减少,应该说“收买外交”将会有所减少。六是重新部署加入国际组织活动。根据“活路外交”,暂时停止加入联合国活动,改为加入联合国所属国际组织。在2009年5月,台湾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本届年会观察员。七是减少两岸在国际的冲突。马英九表示,“海峡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地区对地区的特别的关系”;“台湾不可能取得任何一个外国的双重承认,海峡两岸一定要保持和平与繁荣的关系,同时让双方在国际社会都有尊严。希望与大陆达成外交休兵共识,减少许多无谓的恶性竞争以及资源虚耗”⑦。
马英九曾经总结过“外交休兵”的“五项成果”:2008年12月加入国际“政府采购协定”、连战代表台湾地区参加亚太经合会领袖会议、2009年元月台湾被纳入《世界卫生条例》的适用对象、同一天美国将台湾自“三○一观察名单”中除名、台湾受邀参加2009年5月18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活路外交”和“外交休兵”的推行,表明台湾方面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改变了以往把“外交”当作“台独”主要舞台和机会的做法,这就具备了两岸就台湾涉外事务进行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延伸。
二、台湾不同时期涉外事务的特点和异同
台湾涉外事务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等背景不同,因而重点、目标、政策和手段都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影响也不一样。
(一)“法统外交”、“弹性外交”是内战状态在对外关系方面的继续
在前40年中,退踞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当局宣称自己仍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把大陆方面视为“叛乱团体”,在与大陆围绕“谁代表中国”展开激烈较量。
台湾当局以“正统”自居,奉行“汉贼不两立”政策,在坚决反共的同时,基本能够坚持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在推行“弹性外交”期间,台湾当局能够面对不利的“外交局面”,在对外关系中坚持“四个凡是”:凡是与中国大陆建交的国家,台湾当局均不与之“建交”;凡是台“邦交国”一旦与中国大陆建交,台湾当局则立即与之“断交”;凡是中国大陆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当局不加入,已加入的要退出来;凡是有中国大陆代表与会的国际会议,台湾的代表就不参加。而且两岸都能反对“台独”,反对西方反华势力策划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最为典型的是,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中,在大陆的主导下,台湾方面能够默契配合,挫败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划峡而治”、“台湾地位未定”和“托管台湾”计划,上演了中国外交斗争史上奇特的一幕。所以,毛泽东也说和蒋介石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在这点上我们志同道合⑧。
当然,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方面,是有不同的。从主权层面讲,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国际法范畴的合法性,新中国的成立是对旧政权的对外主权和对内治权的合法继承,台湾当局已经失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从性质层面讲,大陆强调一个中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确、正当、正义之举,台湾当局只是为了维持“中华民国法统”,只是为了增加在台湾“偏安”的合理性。从目的层面讲,大陆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创造必要的国际环境,台湾当局是在配合美国封锁中国的战略,充当围堵新中国的工具。从形式层面讲,两岸在国际的较量,能够自觉遵守一个中国政策,无论是邦交国,还是国际组织,或是其它象征国家主权的国际场合,基本上是你进我退、有你无我,不提供“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依据,与其它因素一起,这样必然造成国际空间向综合实力强的一方的倾斜。从结果层面讲,大陆坚持一个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很快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活跃在国际舞台。台湾当局进入“外交萎缩期”,国际空间不断被压缩。两岸不同状况,说明“一个中国格局”符合世界潮流。
综上所述,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值得肯定。由于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不同点,使得台湾“国际空间”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开始转入“外交冬天”,大陆的外交成就开始全面展现。前40年间,台湾当局“外交”的上下两重天,反映出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台湾“国际空间”之间的关系,“一个中国格局”的形成是潮流所致。
(二)“弹性外交”重在发展“实质关系”
“弹性外交”是“汉贼不两立”政策的蜕变,面对“外交崩盘”的冲击,蒋经国当局为改变“外交困境”,苦苦支撑,开始部分调整“四个凡是”,提出“弹性外交”的新概念。台“外交部长”周书楷称,今后将采取“弹性外交”,凡是对台“无敌意的国家,均愿与之加强联系,同时,并将以经济、财政、贸易、教育、文化等配合外交的推展”⑨。何谓“弹性外交”,就是“四个凡是”中官方关系的“你进我退”的做法基本不变,但要灵活务实,最大限度地拓展与对方的实质关系。台湾当局“所要努力的重点,是在发愤图强,开创外交的新局面,增进既存睦谊,并扩大我与反共和非共国家之间的实质关系。”⑩
考察“弹性外交”的特点,一是成立非官方、半官方机构,继续保持在许多国家的存在。到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前,台湾当局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建立了110个各类派驻机构,在50个“非邦交国”国家设立了不同层次的办事机构,其中包括美国的“北美事务协调会”、新加坡的“台北办事处”、沙特阿拉伯的“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等十数个准官方的机构;日本的“亚东关系协会东京办事处”、印度尼西亚的“台北经济贸易代表处”、德国的“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法国的“法华经济贸易观光促进会”、加拿大的“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等近30个半官方机构。二是“实质关系”得到发展,无论是台湾地区与重要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还是经贸、旅游、教科文卫等领域的各类交流有所增加。各国重要银行在台湾设有30多家分行,台湾还保持约30个左右的“工作团”在国际从事“农技合作”或“工业投资合作”。三是对如何在国际组织中继续存在进行调整。在被绝大多数政府间国际组织除名后,台湾当局开始调整对策,同意改名继续留在国际组织内。1979年11月改名为“中国台北奥委会”后得以参与在非政府国际组织的国际奥委会的活动,1985年11月改名为“中国台北”在政府间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中继续存在。四是基本在“一个中国格局”内进行。在进行“弹性外交”和“实质外交”时,能够基本遵从国际法,不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并且考虑大陆态度,因此“弹性外交”开展期间,没有引起两岸的强烈对抗。
(三)“台独外交”和“弹性外交”的不同点
“弹性外交”和“台独外交”都是作为摆脱对外关系困境的手段,但从背景、目的、手段、效果看,两者都有不同,最关键的是,“弹性外交”不搞“台独”,“务实外交”则是把“外交”作为推行“台独”的舞台。
背景不一样。“弹性外交”是在冷战格局中进行,在一个中国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中间,没有更多的灰色地带。进入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体制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面发展,李登辉、陈水扁等人认为,一是在新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之前,国际大环境有利于凸显“台湾独立政治实体地位”,争取国际认同。此外,苏东集团解体,在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寻找“外交突破”成为可能。二是中美关系在近期内不可能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只要美国存在对华政策“双轧制”,就存在台湾浑水摸鱼、借机增进台美关系的机会。三是国际外交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台湾当局可以凭借自身经贸优势和外汇储备,“外交”以“经济开道”,利用经援、投资、贷款、赠款等手段,创造“台独外交”的舞台。四是西方反华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和争夺政经利益的需要,一直把中国视为对手,“以台制华”是基本手段,为此不断支持和利用台湾当局在国际从事分裂中国活动,这就成为“台独外交”的国际土壤。
做法不一样。“弹性外交”是基本遵守“一个中国格局”,主张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结合,强调采取非传统、非官方、非正式的“外交方式”,以发展“实质关系”。“台独外交”基本手段有,一是“撒钱外交”,通过收买当地高官和提供经援等方式,拉拢“邦交国”。据统计,陈水扁、吕秀莲和吴淑珍8年中出访,飞机住宿花费7.8亿,对外金援高达908亿(11)。二是“点火外交”,为了扩大“台独”在国际的影响,陈水扁当局提出要“四处点火,到处冒烟”。同时,奔走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各类国际场合,公开宣扬“一边一国论”,公开挑衅“一个中国格局”,此类“点火”,成为陈水扁当局后期的主要做法。三是“过境外交”,陈水扁在十多次的出访中,主要是过境美国,正好抓住机会大肆进行“台独”活动。四是大搞“正名”。陈水扁当局在国际极力推行“台湾正名运动”,作为落实“台独”主张、拉抬选举声势的重要手段。
效果不一样。“弹性外交”在遭受“断交”打击后,重新筑起至今没有大的变动的对外关系的基本阵地,“台独外交”则相反。一是“美元外交”、金钱收买,只能起作用于一时。尤其是在陈水扁任内的8年中,“邦交国”在减少,先后有马其顿、利比里亚、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塞内加尔、乍得、哥斯达黎加、马拉维等国“断交”,“复交”只有两个,因此“邦交国”由29个变为23个。二是“过境外交”状况越来越差,其本身的“台独功能”随之降低。三是提升与美日等重要国家关系方面一无所获不说,最后发展为美国与中国联手制止“台独”。四是在1993年开始发起参与联合国活动,在1997年开始发起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直至民进党下台时也未见任何成效。
“弹性外交”和“务实外交”的最大区别,是对待“一个中国政策”的不同立场,因而结果也大不一样。
(四)“活路外交”两面观
“活路外交”和“外交休兵”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就“外交休兵”的正面效应看,一是“外交休兵”以不冲撞“一个中国格局”为出发点,两岸结束在国际的“零和游戏”。在对外关系上的调整,或者说双方在一定程度的配合,有利于“一个中国格局”的巩固,有利于中国外交的开展,也同样有利于台湾涉外事务的进行。二是减少两岸在涉外场合的对立。大陆强调“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12),台湾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停止“台独外交”,实施“外交休兵”。两岸围绕台湾的巩固“邦交国”、提升与“非邦交国”关系、扩大在国际的活动和“过境外交”等方面的对立、较量,开始逐渐缓和。可以说解决台湾参加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两岸在台湾涉外事务上的调整则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三是形成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新模式。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形成了“亚行模式”、“APEC模式”、“WTO模式”等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模式,形成了“奥运模式”这一参加全球性、重大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模式。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后,如何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过两岸务实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则创造了“WHA观察员模式”。四是有利于岛内政治活动的进行。泛绿阵营一直利用“台独外交”制造“台独悲情”,作为打击泛蓝军和敌视大陆的工具,在岛内多次引起强烈反应。“外交休兵”终止“台独外交”,此类引发政治对立和社会动乱的主要议题大幅减少。五是有利于国民党继续执政。一方面对于“外交休兵”带来的“外交成果”,泛绿军无法反对,否则与主流民意则脱节。一方面泛蓝军主张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进而在涉外事务中,通过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成为国民党赢得选举、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的主要因素。
也要看到“活路外交”的复杂性。从现有格局和功能看,台湾方面提出的扩大国际空间等涉外事务,是一个“复杂、综合、多层的问题”。(13) 一方面台湾不会放弃任何扩大国际空间的机会,一方面这一行动必然会在“一个中国格局”和两岸关系层面引起反应。这也决定了大陆一方面必须维护“一个中国格局”,对任何可能导致“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外交事件,必须严防严堵;一方面也要按照实际需要,合情合理协商解决台湾涉外事务。从本意和目标上讲,“外交休兵”是要扩大台湾的国际空间。台湾高层已经“锁定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下阶段务实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目标”(14),表示要参加的还有其他的联合国专门机构(15)。从整体上讲,台湾涉外事务涉及因素复杂,如果只是台湾方面要求大陆释放善意,妥协退让,而没有在防止“台独外交”方面提供必要承诺,则有可能变得更复杂。
应该说“外交休兵”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更有操之过急的地方,但吸取了“弹性外交”的合理成分,避免了“台独外交”的挑衅成分。最为关键的是,对外交往不再是推行“台独”的舞台。与“台独外交”相比,“外交休兵”少了搞“台独”的内容;与“弹性外交”相比,“外交休兵”在形式上、手段上和效果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是,“弹性外交”是在两岸互不往来、军事对峙的情况下发生的,“外交休兵”则是在两岸两会商谈制度化机制建立、对外交流问题也可以进行协商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背景下展开,多了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发思考和处理“活路外交”的内容。
60年的两岸关系基本规律和客观实践表明,台湾涉外事务是一个现实问题,只要不搞“台独”、“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只要遵守国际法和“一个中国格局”,问题就能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理,相反就要被压缩。这就是两岸关系辩证法在台湾涉外事务问题上的体现。
[收稿日期]2009-09-10
注释:
①《马英九:凯道反贪腐,将成时代的集体记忆》,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2 10:27:01。
②参见台湾“行政院大陆政策委员会”网站发表的马英九在台“外交部”阐述“活路外交”的理念与策略讲话全文,2008年8月4日。
③马英九称会维护“台日关系”:做一个知日、友日派,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9 15:25:20。
④《中时:期待马英九替台湾“外交”多找几条活路》,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13 08:56:07。
⑤《马英九“外交休兵”祭五不,机密预算大减》,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2 09:29:40。
⑥《马英九:与对岸协议,不互挖“邦交国”》,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0 16:18:42。
⑦《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的访问》,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3 14:55:33。
⑧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九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⑨台“外交部长”周书楷在“监察院”谈“外交”,参见台《“中央”日报》1972年2月5日。
⑩蒋经国谈对外关系,参见台《“中央日报”》1973年9月26日。
(11) 《“蓝委”批扁政府八年砸九百亿却丢六“邦交国”》,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11 21:18:03。
(12)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
(13) 俞新天:《对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思考》,载《中国评论》2009年第3期。
(14) 《台湾参与联合国大改变!锁定民航、气候公约》,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5 08:55:47。
(15) 《富权:台湾要参加世界气象组织 可能性有几成》,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2 10: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