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文选 >

余克礼:关于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几点看法

发布时间:2014-05-29 来源:

 


 
 
【原文出处】《台湾研究》2009年6期
【作者简介】余克礼,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研究员。
 
今年以来,随着两岸经济关系和各项交流交往快速深入发展,碰触与研究两岸政治敏感问题、探讨与思考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始成为两岸特别是学术界、舆论界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今天来自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人士齐聚台北,参加首次包括有两岸政治议题在内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本人有幸参加这一深具意义、高层级的学术盛会,倍感荣幸。下面我就有关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问题谈几点看法,请各位学术前辈和先进指教。
一、两岸问题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不能回避两岸复杂和敏感的政治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岸问题”或称“台湾问题”,说到底其本质是政治问题。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延续是国共内战和外国主要是美国势力政治介入的结果。60年来,海峡两岸由军事交战、军事对峙演变到今天仍未能结束政治、军事等对立状态,也完全是肇因于政治因素。去年五月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双方经过沟通、磋商,妥善解决了台湾体育代表团出席北京奥运会的称谓、连战荣誉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台湾方面参加今年世界卫生大会等政治敏感问题;海协海基两会恢复并持续进行协商,并先后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9项协议,达成了大陆资本赴台投资的原则共识,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使两岸关系在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终于迈入了和平发展轨道。两岸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所发生的巨变,都是因为今天的两岸执政党有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回首60年来两岸关系所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是出现紧张甚至是危机,还是有所缓和、有所改善或有所突破与进展,无论是处理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还是经济、文化与事务性方面的问题,无一不是由政治所决定的。连战荣誉主席在今年8月,接受《旺报》专访时曾深刻指出,“两岸的政治议题是避免不掉的,所以2005年破冰之旅,达成的五点共同愿景,前三点都是政治问题,因为这才是问题核心”。因此,两岸关系要可长可久和平、稳定、健康地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面对、正视复杂和敏感的政治问题。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岸应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在不断推进两岸经济性事务性协商的同时,乘势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早日实现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
今年以来,大陆方面多次表示,两岸在继续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基本思路的同时,要未雨绸缪,以远大的目光、务实的态度,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把握和对待两岸之间存在已久的固有分歧和矛盾,并为最终破解这些难题开辟道路,创造条件。还强调,如果两岸之间这些难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不能刻意地去回避它,或有意地去拖延它。这些主张体现了抓住两岸关系发展难得历史机遇的敏锐性,把握了争取突破两岸政治僵局,适时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努力方向,是积极、务实的,也是符合两岸民众深切期待的,应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二、巩固和深化双方政治互信是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60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证明,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是发展两岸关系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中国原则是建立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海峡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与立场上原本并无分歧,这是历史事实,就连搞急进“台独”的陈水扁也曾承认这一点。他在2002年元旦讲话中说,“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一个中国’原本并不是问题”①。回顾6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也会很清晰地看到: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无论是两岸的人民还是执政当局、执政党,对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的立场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并无任何歧异。国际社会包括美国政府也是这样认为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美国政府在《中美上海公报》中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②。
稍微熟知两岸关系历史的人都应知道,“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概念,是海峡两岸在共同反对外国势力主要是美日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斗争中,为了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不约而同地提出来的,并且长期一起共同坚持。从蒋介石、蒋经国到李登辉主政期间都曾多次宣称,“大陆、台湾皆中国领土,不容割裂”③、“我们的原则是,今天只有一个中国”④、“中国只有一个,而且必将统一”⑤。蒋经国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申明,所谓‘两个中国’、‘互不侵犯’的说法,只是一些对中国问题缺乏认识的国际人士一厢情愿的想法”⑥。由此可以看出,要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自己。相反正是因为两岸中国人联手反对,才使得某些外国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未能得逞。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台湾方面在两蒋执政时期,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反对美国包括在联合国内策划搞“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都未曾有过动摇。
台湾方面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开始出现问题,大致上始于1993年前后,而对一个中国原则公开进行挑衅的主要有三股势力。一是某些国际反华势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势力,在成功地摧毁了苏联东欧共产党政权后,把目标瞄准了中国。他们的胃口不仅是想要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还妄图要分裂中国。为达到后一目标,他们中有人出来攻击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捍卫自己领土主权完整的“主权观”过时了,要你接受他的只要求别人不要看重主权的所谓“新主权观”;也有人出来说中国太大,叫嚣要把中国分割成7个或12个国家;还有人又重弹“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老调,直到今天这种余音未绝;而更直接的做法是明里暗里以各种方式与手段支持台湾岛内外“台独”分裂势力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当然,他们的这些做法并不是偶然的,只要你联想到当年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在台湾无法立足,何以可以选择日本、美国作为搞“台独”分裂活动的大本营就不难理解了。二是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势力。李登辉其人在他下台后已向众人还了自己本来面目。但在这里还是有必要回忆一下,在他权力地位尚未完全巩固时所讲过的话。他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宣称,“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自外于统一的责任,也不应自外于统一的努力”⑦。然而,1993年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羽翼渐丰之后,在某些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开始一步一步地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并最终走上了“两国论”的不归路,给两岸关系造成极度紧张。三是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在李登辉和某些外国势力的支持下,陈水扁在台湾得以执政八年。在这八年里,陈水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掩盖家族巨贪行径,以疯狂制造“法理台独”的方式,挑衅一个中国原则,把两岸关系一度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从李登辉第一个任期末开始,到陈水扁2008年下台,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李扁完全背弃了台湾社会曾长期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立场,两岸的政治互信基础遭到了严重地破坏,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伤害,给台湾社会造成了空前的认同混乱。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发展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有关政党和政治人物最终也因此受到了惩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以压倒性多数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双方得以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互信,两岸关系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两岸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关系到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紧迫性的问题,大部分都已得到或已接近得到解决,而影响到两岸关系朝纵深方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复杂的、甚至敏感的政治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面对两岸关系发展这样的新形势,巩固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所谓巩固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就是应体现在两岸关系越深入发展,两岸双方在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上应当更为清晰;所谓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就是在现阶段两岸双方最起码应该鲜明地坚持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也不容分割的原则与立场。事实上这一基本原则与立场不仅是大陆的主张,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很多官方文献。因此,两岸巩固和增进这样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应该有什么难度,但它却是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重要的前提与保证,因此态度不能模糊。
三、摒弃“台独”分裂意识是凝聚岛内与两岸共识、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客观地说,两岸在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直接关系到两岸同胞福祉、台海和平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上,一直有较高的共识,尤其是今天更是如此。第一,十几年来各种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赞成两岸应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的一直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最高曾到百分之七十几。还有民调显示,签订和平协议的支持率甚至还超过了签订ECFA的支持率。这一主张在大陆的民意支持度就更高。第二,这是两岸执政党共同的重要主张。众所周知,2005年胡连达成的“五项共同愿景”中的第二项,就是关于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从2005年以来,中国国民党不管是连战当党主席,还是马英九两次出任党主席,抑或是吴伯雄中途接任党主席,“五项共同愿景”一直都列入了中国国民党的“党纲”中。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它当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项使命去做。第三,当今两岸的主要领导人都是旗帜鲜明地赞成这一主张。马英九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今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发表演讲时曾向听众介绍过。他说,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时,2006年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演讲,以及去年“总统”大选期间,都强调了签署和平协议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的立场更为大家所熟悉,毋庸再述。第四,台湾在野党的态度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作过详细分述。概括地讲属于泛蓝阵营的从党主席到政党,如亲民党和主席宋楚瑜先生、新党和主席郁慕明先生,对此一贯都是持正面、积极的态度。但是,属于泛绿的民进党、台联党及其主要政治人物凡是涉及两岸问题的态度,则是完全不顾两岸同胞的利益,只以本政党和个人利益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加上又有昨是今非,今是昨非,今是明非的政治性格,因此,常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今天已沦为在野党的民进党对此一定会要坚决反对的,这不足为奇。
从上可知,岛内赞成两岸结束敌对状况、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应大于不赞成或反对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态度却变得保守、消极起来了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很深的国际背景,也有诸多岛内因素。在这里我不打算展开论述,仅就对其影响最深最大的岛内“台独”分裂意识问题谈点看法。毋庸讳言,今天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决策主要有两大顾忌:一是美日因素最主要是美国因素,二是岛内统独纷争因素,而最主要是笼罩在全台湾上空浓密的“台独”分裂意识氛围。坦率地讲,如果马英九没有勇气和魄力冲破这两道罩门,就不可能有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大陆政策。这就是他为了选举提出既不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理念,又有悖于“中华民国宪法”和中国国民党“党纲”核心精神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主张的重要背景。
李登辉、陈水扁先后在台湾共主政20年,利用政权的力量,从历史、文化、教育、学术、社会意识、对外关系、军事、经济等领域全方位地“去中国化”,彻底颠覆了“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性”的内涵,颠覆了台湾民众传统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观念。“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体性”实际上变成了“台独”、“台独意识”的同义词,强加给台湾社会,并成为“台独”势力维系生存和发展的法宝、“台独”分裂分子骗取选票、攫取权力的工具,同时也成了不赞成特别是反对“台独”人士的精神枷锁。
到底什么是“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体性”,台湾史学界似乎对此早有定论。基本上一致认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旅日著名台湾史学家戴国辉先生,其要义是指在日据时代,视中国为祖国和中国意识、中国文化为主体,对抗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和皇民化的一种爱祖国、爱乡土的爱国意识。但是,李登辉、陈水扁为了制造“台独”主体论述,却把它偷梁换柱,变成了“台独意识”,从而造成了台湾社会在历史、文化、民族、国家认同上空前的错乱。这是今天台湾社会一直陷入分裂状况难以自拔、难以凝聚社会共识,并影响到两岸的政治分歧,不仅没有随着两岸关系改善有所缩小反而还有所扩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今天唯有台湾的主政者拿出魄力和勇气,主导台湾社会正本清源,摒弃“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体性”中的分裂主义,还其本来面貌,重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人和祖国的认同,才可从根本上驱除徘徊在台湾上空的“台独”分离意识的幽灵,化解统独纷争,重建岛内共识,两岸的政治分歧与共识的凝聚问题自然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否则你越去强调所谓“台湾主体性”、“台湾主体意识”,等于越在强化民进党的“台独”分裂主张,强化民进党鼓吹的所谓“主体论述”。今天的中国国民党执政当局,应当效法当年国民党在台湾以弘扬中华文化,来去除日本殖民文化、皇民化意识的做法,逐渐化解“台独”分离意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清除障碍。这样才无愧于中国国民党这个称号,无愧于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四、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应摆上两岸议事日程
尽早突破两岸政治僵局,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大陆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的一贯主张。三十年来大陆方面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在积极努力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各项民间交流交往快速发展的同时,不管岛内局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努力。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其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谈判为突破口,打开两岸长期僵持的政治局面,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对台工作以来,在很多重要场合一再郑重呼吁,“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即可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⑧。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方面这些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的积极主张,却一直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回应。马英九上台、国民党重新执政,由于国共两党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早在2005年,连战主席“破冰之旅”时,就已与胡锦涛总书记达成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识和“五项共同愿景”,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础。这一互信基础在后来共同反对“法理台独”的斗争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进。因此,在马英九正式上任,吴伯雄首次以执政党主席身份应邀来北京访问后,两岸双方很快形成了“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默契。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经了十几年重大波折的情况下,当时这样的选择是理智、务实的。它不仅可以缓解刚走马上任的马英九执政团队的某些压力,而且还可以为更顺利、更扎实地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质进展,增强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创造更大的空间。因此,它有其阶段性的价值与意义。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一直停留在“易”和“经”的阶段上。因为,当这些问题解决到一定的程度,两岸关系发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时,必然要碰触到政治瓶颈,更何况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过程中,“易”、“难”、“经”、“政”本身就是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是很难区隔得清楚的。这就是今天两岸关系在“易”和“经”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后,很多热心两岸问题的人士,开始关心、期待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在卸任后接受台湾“中央社”专访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岸问题的本质在于不可能永远维持在经济层次”、“若认为两岸互动可长期一直定位在经济层次,可能不切实际,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浮现政治议题,双方要有智慧找到‘最大公约数’,关系才能稳定持续发展”、“两岸问题的最后结果,不可能停留在只谈经济不谈政治,且压力会愈来愈大,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如何找到更宏观的视野,维持长期和平及互利的两岸关系是目前最重要的事,马英九对这些事情都很清楚”⑨。从刘兆玄的这一看法也说明,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应当要摆上两岸双方的议事日程。
五、关于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几点想法
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谈几点具体想法,请大家指教。
(一)应本着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如果两岸双方都能把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发展两岸关系的目标,那么就会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就会顺应民心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面向未来,面对两岸政治敏感问题和所存在的固有矛盾与分歧,并且努力为逐步破解这些难题不断累积共识,创造条件。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在谈到两岸关系发展前景时,曾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并深情地指出,“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⑩。胡总书记上述讲话,不仅对国共两党共同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了殷切期待,而且也对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寄寓了很深的期待,同时反映了海内外中国人对两岸政治关系发展高度期待的心声。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此其时也,再也不要彷徨犹豫了。
(二)关于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两岸政治关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既复杂又敏感。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更是一项艰巨而又浩繁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认真规划、周密部署、稳妥实施。一年多来,两岸两会就解决两岸经济、事务性问题进行协商谈判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所累积的良好互信,为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仍可秉持以下思路: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多项、由低级到高级;从研究探讨问题认真准备着手,到充分沟通协商达成默契、形成共识,要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有序进行。总之,应本着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稳健发展的基本原则,既不要操之过急,但也不能牛步化。
(三)可从容易做得到的建立应对两岸突发事件,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各种机制做起。
马英九上台以来,在两岸民众高度的期待下,两岸执政当局、执政党同心协力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果,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各方肯定和赞赏。但是,由于两岸社会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彼此的互信基础还太薄弱,加上“台独”分裂势力和某些别有用心政治人物刻意操弄,还有媒体的肆意炒作,使一些本来是比较单纯或不难处理的问题,最后酿成了不仅对两岸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对马英九施政也造成了困扰的危机事件。诸如问题奶粉事件、陈云林会长在台北被围困事件、大陆救援“8·8水灾”以及达赖、热比娅事件等等。可以预言,如果两岸双方不从上述事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尽早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建立起有效的预防因应机制,今后还会发生类似事情。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就如何建立预防危机发生和危机处理的机制,提出了很好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如针对达赖、热比娅事件,赵春山教授等提出了“两岸应协商成立‘信心建立措施(CBM)’,预防各种危机”,张五岳教授则建议,“两岸应尽速建立信心互信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管道”。针对“8·8”水灾引发的大陆赴台救援的困扰,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提出,“建立两岸共同救灾救难机制”、“建立两岸灾后重建机制”,台湾著名政治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建议,“两岸应建立风险管控合作机制”,张亚中教授则认为,“建立两岸民事安全机制刻不容缓”。还有不少很好的类似建议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我认为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两岸有关公权力部门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如何由易到难,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值得肯定和鼓励。
(四)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为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预作准备,创造条件。
去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为了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做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抓住了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还为当前研究探讨两岸政治问题指明了方向,因而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讨论两岸政治敏感问题顿时成为今年两岸学术界乃至国际上的热门话题。为两岸双方尽早展开探讨与研究两岸政治军事敏感问题和存在的固有矛盾与分歧,胡总书记在5月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又进一步提出具体建议:“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国台办王毅主任多次明确表示,两岸应逐步为解决复杂和敏感问题累积共识,创造条件;可以由两岸专家学者就国家尚未统一前的政治关系以及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也可以从两岸退役军人交流开始,启动两岸军事问题的接触。两岸相关学者应该积极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研讨与探讨活动的行列,争取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的研究提出高质量的丰硕成果,为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献计献策。
(五)应排除外力干扰。
两岸问题是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不容外国势力插手,这也是现在两岸执政者的共识。马英九先生在2008年接受媒体专访时曾明确表示,“我也主张,未来两岸协商不需要、更不必要美方介入,两岸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台湾的事情我们自己做主”(11)。2008年3月,他在当选后接受《联合报》专访又谈到,“两岸谈判,不必到第三地。领导人见面,也不必到第三地,而且大陆也不喜欢到第三地,觉得这是两岸事情,不容第三者参与。这也合理”(12)。马英九先生的上述态度值得赞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允许别国干涉自己国家的内政,已经完全独立、并且正在走向富强的中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曾饱受太多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再也不容外国势力染指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想这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心声吧。
注释:
①台湾《“中国”时报》2002年1月1日。
②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
③《“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4年10月出版,第23卷,第395页。
④台湾《“中央”日报》1976年9月18日。
⑤⑦《李登辉先生言论集》(九),台湾正中书局1992年版,第144页、第371页。
⑥《蒋经国先生六十七年言论集》,台湾“行政院新闻局”1978年出版,第123页。
⑧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人民日报》2005年3月5日。
⑨台湾“中央社”,2009年10月4日。
⑩中评社,2009年5月26日。
    (11)台湾《自由时报》2008年1月3日。
    (12)台湾《联合报》2008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