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

发布时间:2014-02-27 来源:

中华民国宪法
1947 年 1 月 1 日 公(发)布
 
第  1 条    (国体)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第  2 条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  3 条    (国民)
            具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
 
第  4 条    (国土)
            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第  5 条    (民族平等)
            中华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  6 条    (国旗)
            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  7 条    (平等权)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
 
第  8 条    (人身自由)
            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
            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
            。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
            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于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
            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
            法院对于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覆。逮捕拘
            禁之机关,对于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
            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
            院不得拒绝,并应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处理。
 
第  9 条    (人民不受军审原则)
            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审判。
 
第 10 条    (居住迁徙自由)
            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
 
第 11 条    (表现自由)
            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 12 条    (秘密通讯自由)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
 
第 13 条    (信教自由)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 14 条    (集会结社自由)
            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第 15 条    (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
            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
 
第 16 条    (请愿、诉愿及诉讼权)
            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第 17 条    (参政权)
            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
 
第 18 条    (应考试服公职权)
            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
 
第 19 条    (纳税义务)
            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
 
第 20 条    (兵役义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第 21 条    (受教育之权义)
            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
 
第 22 条    (基本人权保障)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
            。
 
第 23 条    (基本人权之限制)
            以上各条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
            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 24 条    (公务员责任及国家赔偿责任)
            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受惩戒外,应负刑事及
            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
 
第 25 条    (地位)
            国民大会依本宪法之规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
 
第 26 条    (国大代表之名额)
            国民大会以左列代表组织之:
            一 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万人者,每增
              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
            二 蒙古选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别旗一人。
            三 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六 职业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七 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 27 条    (国大职权)
            国民大会之职权如左:
            一 选举总统、副总统。
            二 罢免总统、副总统。
            三 修改宪法。
            四 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
            关于创制复决两权,除前项第三、第四两款规定外,俟全国有半数之县市
            曾经行使创制复决两项政权时,由国民大会制定办法并行使之。
 
第 28 条    (国大代表任期资格之限制)
            国民大会代表每六年改选一次。
            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
            现任官吏不得于其任所所在地之选举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第 29 条    (国大常会之召集)
            国民大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集会,由总统召集之。
 
第 30 条    (国大临会之召集)
            国民大会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时,召集临时会:
            一 依本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补选总统、副总统时。
            二 依监察院之决议,对于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案时。
            三 依立法院之决议,提出宪法修正案时。
            四 国民大会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请求召集时。
            国民大会临时会,如依前项第一款或第二款应召集时,由立法院院长通告
            集会。依第三款或第四款应召集时,由总统召集之。
 
第 31 条    (国大开会地点)
            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 32 条    (言论免责权)
            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第 33 条    (国民大会代表之不逮捕特权)
            国民大会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
            拘禁。
 
第 34 条    (关于国民大会之附属法规)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
            ,以法律定之。
 
第 35 条    (总统地位)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第 36 条    (总统统帅权)
            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第 37 条    (总统公布法令权)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
            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第 38 条    (总统之外交权)
            总统依本宪法之规定,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
 
第 39 条    (总统宣布戒严权)
            总统依法宣布戒严,但须经立法院之通过或追认。立法院认为必要时,得
            决议移请总统解严。
 
第 40 条    (总统赦免权)
            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之权。
 
第 41 条    (总统任免官员权)
            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
 
第 42 条    (总统授与荣典权)
            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 43 条    (总统发布紧急命令权)
            国家遇有天然灾害、疠疫,或国家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
            时,总统于立法院休会期间,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依紧急命令法,发
            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须于发布命令后一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
            。如立法院不同意时,该紧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 44 条    (权限争议处理权)
            总统对于院与院间之争执,除本宪法有规定者外,得召集有关各院院长会
            商解决之。
 
第 45 条    (总统副总统之被选资格)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
 
第 46 条    (选举方法)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 47 条    (总统副总统任期)
            总统、副总统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第 48 条    (总统就职宣誓)
            总统应于就职时宣誓,誓词如左: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
            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 49 条    (继任及代行总统职权(一))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
            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召集国民大
            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任期为止。
            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
            ,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
 
第 50 条    (代行总统职权(二))
            总统于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后总统、副总统
            均未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
 
第 51 条    (行政院长代行职权之期限)
            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三个月。
 
第 52 条    (刑事豁免权)
            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
 
第 53 条    (最高行政)
            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第 54 条    (行政院组织)
            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各部会首长若干人,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
            员若干人。
 
第 55 条    (行政院院长之任命)
            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会期间,行政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由行政院副院长代理其职务
            ,但总统须于四十日内咨请立法院召集会议,提出行政院院长人选,征求
            同意。行政院院长职务,在总统所提行政院院长人选未经立法院同意前,
            由行政院副院长暂行代理。
 
第 56 条    (行政院副院长及各部会首长之任命)
            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
            统任命之。
 
第 57 条    (行政院与立法院之主要关系)
            行政院依左列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一 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及施政报告之责。立法委员在开会时
              ,有向行政院院长及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质询之权。
            二 立法院对于行政院之重要政策不赞同时,得以决议移请行政院变更之
              。行政院对于立法院之决议,得经总统之核可,移请立法院复议。覆
              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
              该决议或辞职。
            三 行政院对于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有窒碍难
              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于该决议案送达行政院十日内,移请立法院
              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案,行政院院长应
              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第 58 条    (行政院会议)
            行政院设行政院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
            政务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
            行政院院长、各部会首长,须将应行提出于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戒
            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
            共同关系之事项,提出于行政院会议议决之。
 
第 59 条    (预算案之提出)
            行政院于会计年度开始三个月前,应将下年度预算案提出于立法院。
 
第 60 条    (决算之提出)
            行政院于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应提出决算于监察院。
 
第 61 条    (行政院组织法之制定)
            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62 条    (最高立法机关)
            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之立法委员组织之,代表人民行
            使立法权。
 
第 63 条    (职权)
            立法院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
            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
 
第 64 条    (立法委员之产生方式)
            立法院立法委员,依左列规定选出之:
            一 各省、各直辖市选出者,其人口在三百万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过三
              百万者,每满一百万人增选一人。
            二 蒙古各盟旗选出者。
            三 西藏选出者。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者。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者。
            六 职业团体选出者。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前项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员名额之分配,以法律定之
            。妇女在第一项各款之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 65 条    (立委任期)
            立法委员之任期为三年,连选得连任,其选举于每届任满前三个月内完成
            之。
 
第 66 条    (立法院正副院长之产生)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之。
 
第 67 条    (委员会之设罝)
            立法院得设各种委员会。
            各种委员会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到会备询。
 
第 68 条    (常会)
            立法院会期,每年两次,自行集会,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
            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之。
 
第 69 条    (临时会)
            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时,得开临时会:
            一 总统之咨请。
            二 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
 
第 70 条    (增加支出预算提议之限制)
            立法院对于行政院所提预算案,不得为增加支出之提议。
 
第 71 条    (关系院首长列席)
            立法院开会时,关系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得列席陈述意见。
 
第 72 条    (公布法律)
            立法院法律案通过后,移送总统及行政院,总统应于收到后十日内公布之
            ,但总统得依照本宪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办理 。
 
第 73 条    (言论免责权)
            立法院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 74 条    (立法委员之不逮捕特权)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 75 条    (立委兼任官吏之禁止)
            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第 76 条    (立法院组织法之制定)
            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77 条    (司法院之地位及职权)
            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
            之惩戒。
 
第 78 条    (司法院之法律解释权)
            司法院解释宪法,并有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第 79 条    (正副院长及大法官之任命)
            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设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事项,由总统提名,
            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 80 条    (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 81 条    (法官之保障)
            法官为终身职,非受刑事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
            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
 
第 82 条    (法院组织法之制定)
            司法院及各级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83 条    (考试院之地位及职权)
            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级俸、升迁
            、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第 84 条    (正副院长及考试委员之任命)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
            同意任命之。
 
第 85 条    (公务员之考选)
            公务人员之选拔,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
            ,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 。
 
第 86 条    (应受考铨之资格)
            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
            一 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第 87 条    (法律案之提出)
            考试院关于所掌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 88 条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
 
第 89 条    (考试院组织法之制定)
            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90 条    (监察院之地位及职权)
            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权。
 
第 91 条    (监委之选举)
            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
            。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一 每省五人。
            二 每直辖市二人。
            三 蒙古各盟旗共八人。
            四 西藏八人。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八人。
 
第 92 条    (正副院长之选举)
            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监察委员互选之。
 
第 93 条    (监委任期)
            监察委员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
 
第 94 条    (同意权之行使)
            监察院依本宪法行使同意权时,由出席委员过半数之议决行之。
 
第 95 条    (调查权之行使)
            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会调阅其所发布之命令及各种
            有关文件。
 
第 96 条    (委员会之设置)
            监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会之工作,分设若干委员会,调查一切设施,
            注意其是否违法或失职。
 
第 97 条    (纠正权、纠举权及弹劾之行使)
            监察院经各该委员会之审查及决议,得提出纠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关
            部会,促其注意改善。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情事,得提出纠举案
            或弹劾案,如涉及刑事,应移送法院办理。
 
第 98 条    (弹劾案之提出)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之弹劾案,须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
            ,九人以上之审查及决定,始得提出。
 
第 99 条    (司法考试人员之弹劾)
            监察院对于司法院或考试院人员失职或违法之弹劾,适用本宪法第九十五
            条、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之规定。
 
第  100 条  (总统副总统之弹劾)
            监察院对于总统、副总统之弹劾案,须有全体监察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提
            议,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审查及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
 
第  101 条  (言论免责权)
            监察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  102 条  (监察委员之不逮捕特权)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  103 条  (监委兼职之禁止)
            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  104 条  (审计长之任命)
            监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  105 条  (决算之审核及报告)
            审计长应于行政院提出决算后三个月内,依法完成其审核,并提出审核报
            告于立法院。
 
第  106 条  (监察院组织法之制定)
            监察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107 条  (中央立法并执行之事项)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
            一 外交。
            二 国防与国防军事。
            三 国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 司法制度。
            五 航空、国道、国有铁路、航政、邮政及电政。
            六 中央财政与国税。
            七 国税与省税、县税之划分。
            八 国营经济事业。
            九 币制及国家银行。
            一○ 度量衡。
            一一 国际贸易政策。
            一二 涉外之财政经济事项。
            一三 其他依本宪法所定关于中央之事项。
 
第  108 条  (中央立法事项)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
            一 省县自治通则。
            二 行政区划 。
            三 森林、工矿及商业。
            四 教育制度。
            五 银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 航业及海洋渔业。
            七 公用事业。
            八 合作事业。
            九 二省以上之水陆交通运输。
            一○ 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农牧事业。
            一一 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铨叙、任用、纠察及保障。
            一二 土地法。
            一三 劳动法及其他社会立法。
            一四 公用征收。
            一五 全国户口调查及统计。
            一六 移民及垦殖。
            一七 警察制度。
            一八 公共卫生。
            一九 振济、抚恤及失业救济。
            二○ 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
            前项各款,省于不抵触国家法律内,得制定单行法规。
 
第  109 条  (省立法事项)
            左列事项,由省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县执行之:
            一 省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 省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 省市政。
            四 省公营事业。
            五 省合作事业。
            六 省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七 省财政及省税。
            八 省债。
            九 省银行。
            一○ 省警政之实施。
            一一 省慈善及公益事项。
            一二 其他依国家法律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省共同办
            理。
            各省办理第一项各款事务,其经费不足时,经立法院议决,由国库补助之
            。
 
第  110 条  (县立法并执行事项)
            左列事项,由县立法并执行之:
            一 县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 县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 县公营事业。
            四 县合作事业。
            五 县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六 县财政及县税。
            七 县债。
            八 县银行。
            九 县警卫之实施。
            一○ 县慈善及公益事业。
            一一 其他依国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县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县共同办
            理。
 
第  111 条  (中央与地方权限分配)
            除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及第一百十条列举事项外
            ,如有未列举事项发生时,其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属于中央,有全省
            一致之性质者属于省,有一县之性质者属于县。遇有争议时,由立法院解
            决之。
 
第  112 条  (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与权限)
            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但不得与宪
            法抵触。
            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及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  113 条  (省自治法与立法权)
            省自治法应包含左列各款:
            一 省设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省民选举之。
            二 省设省政府,置省长一人。省长由省民选举之。
            三 省与县之关系。
            属于省之立法权,由省议会行之。
 
第  114 条  (省自治法之司法审查)
            省自治法制定后,须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认为有违宪之处,应将违宪条
            文宣布无效。
 
第  115 条  (省自治法发生重大障碍之解决)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条发生重大障碍,经司法院召集有关方面陈
            述意见后,由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与监察
            院院长组织委员会,以司法院院长为主席,提出方案解决之。
 
第  116 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之关系)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  117 条  (省法规抵触法律之解释)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  118 条  (直辖市之自治制度)
            直辖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  119 条  (蒙古盟旗之自治)
            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  120 条  (西藏自治之保障)
            西藏自治制度,应予以保障。
 
第  121 条  (县自治)
            县实行县自治。
 
第  122 条  (县民代表大会之召集与县自治法之制定)
            县得召集县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县自治法,但不得与宪
            法及省自治法抵触。
 
第  123 条  (县民之参政权)
            县民关于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于县长及其他县自
            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
 
第  124 条  (县议会组成及职权)
            县设县议会,县议会议员由县民选举之。
            属于县之立法权,由县议会行之。
 
第  125 条  (县规章与法律或省法规之关系)
            县单行规章,与国家法律或省法规抵触者无效。
 
第  126 条  (县长之选举)
            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县长由县民选举之。
 
第  127 条  (县长之职权)
            县长办理县自治,并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
 
第  128 条  (市自治)
            市准用县之规定。
 
第  129 条  (选举之方法)
            本宪法所规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
            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  130 条  (行使选举权之年龄)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除本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
            者外,年满二十三岁者,有依法被选举之权。
 
第  131 条  (竞选公开原则)
            本宪法所规定各种选举之候选人,一律公开竞选。
 
第  132 条  (选举公正之维护)
            选举应严禁威胁利诱。选举诉讼,由法院审判之。
 
第  133 条  (罢免权)
            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第  134 条  (妇女名额保障)
            各种选举,应规定妇女当选名额,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  135 条  (内地生活习惯特殊国代之选举)
            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代表名额及选举,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  136 条  (创制复决权之行使)
            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  137 条  (国防目的及组织)
            中华民国之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
            国防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138 条  (军队国家化(一)军人超然)
            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
 
第  139 条  (军队国家化(二)军队不干政)
            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第  140 条  (军人兼任文官之禁止)
            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文官。
 
第  141 条  (外交宗旨)
            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
            重条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
            确保世界和平。
 
第  142 条  (国民经济基本原则)
            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
            民生之均足。
 
第  143 条  (土地政策)
            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应受
            法律之保障与限制。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买。
            附着于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因
            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响。
            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
            共享之。
            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
            并规定其适当经营之面积。
 
第  144 条  (独占性企业公营原则)
            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
            国民经营之。
 
第  145 条  (私人资本之节制与扶助)
            国家对于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
            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
 
第  146 条  (发展农业)
            国家应运用科学技术,以兴修水利,增进地力,改善农业环境,规划土地
            利用,开发农业资源,促成农业之工业化。
 
第  147 条  (地方经济之平衡发展)
            中央为谋省与省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瘠之省,应酌予补助。
            省为谋县与县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瘠之县,应酌予补助。
 
第  148 条  (货畅其流)
            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
 
第  149 条  (金融机构之管理)
            金融机构,应依法受国家之管理。
 
第  150 条  (普设平民金融机构)
            国家应普设平民金融机构,以救济失业。
 
第  151 条  (发展侨民经济事业)
            国家对于侨居国外之国民,应扶助并保护其经济事业之发展。
 
第  152 条  (人尽其才)
            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工作机会。
 
第  153 条  (劳工及农民之保护)
            国家为改良劳工及农民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及农民
            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政策。
            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体状态,予以特别之保护。
 
第  154 条  (劳资关系)
            劳资双方应本协调合作原则,发展生产事业。劳资纠纷之调解与仲裁,以
            法律定之。
 
第  155 条  (社会保险与救助之实施)
            国家为谋社会福利,应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人民之老弱残废,无力生活,
            及受非常灾害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扶助与救济。
 
第  156 条  (妇幼褔利政策之实施)
            国家为奠定民族生存发展之基础,应保护母性,并实施妇女儿童福利政策
            。
 
第  157 条  (卫生保健事业之推行)
            国家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
 
第  158 条  (教育文化之目标)
            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
            学及生活智能。
 
第  159 条  (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  160 条  (基本教育与补习教育)
            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
            府供给书籍。
            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
            政府供给。
 
第  161 条  (奖学金之设置)
            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
 
第  162 条  (教育文化机关之监督)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机关,依法律受国家之监督。
 
第  163 条  (教育文化事业之推动)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
            文化水平,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
            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第  164 条  (教育文化经费之比例与专款之保障)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
            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
            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以保障。
 
第  165 条  (教育文化工作者之保障)
            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
            提高其待遇。
 
第  166 条  (科学发明与创造之奖励及古迹古物之保护)
            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并保护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
            物。
 
第  167 条  (教育文化事业之奖助)
            国家对于左列事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 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二 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三 于学术或技术有发明者。
            四 从事教育久于其职而成绩优良者。
 
第  168 条  (边强民族地位之保障)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地位,应予以合法之保障,并于其地方自治事
            业,特别予以扶植。
 
第  169 条  (边强事业之扶助)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及其他经济、
            社会事业,应积极举办,并扶助其发展,对于土地使用,应依其气候、土
            壤性质,及人民生活习惯之所宜,予以保障及发展。
 
第  170 条  (法律之意义)
            本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
 
第  171 条  (法律之位阶性(一))
            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  172 条  (法律之位阶性(二))
            命令与宪法或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  173 条  (宪法之解释)
            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
 
第  174 条  (修宪程序)
            宪法之修改,应依左列程序之一为之:
            一 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五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
              四分之三之决议,得修改之。
            二 由立法院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之提议,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员四
              分之三之决议,拟定宪法修正案,提请国民大会复决。此项宪法修正
              案,应于国民大会开会前半年公告之。
 
第  175 条  (宪法实施程序与施行程序之制定)
            本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本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由制定宪法之国民大会议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