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文选 >

章念驰:新统一论述与和平发展(2014)

发布时间:2014-04-03 来源:

 

新统一论述与和平发展

章念驰
作者簡介: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來源:《中国评论》月刊2014年1月号
 
  两岸分离已六十多年,然而从2008年以来,两岸出现了六十年乃至近百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被两岸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为什么会出这样状况,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总结的,只有找到发生这样变化的深层原因,我们才能永保这种状况永不倒退。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新统一论述”形成
 
  两岸关系的形成是始于1949年,当时大陆中共当局欲一鼓作气渡海解放台湾,完成全国的最终统一,但“朝鲜半岛战争”的爆发,大陆卷入了这场战争,美国也介入台湾海峡,让我们丧失了这个机会,从而形成了两岸隔海而治的分裂局面,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治格局,相互称匪,互不往来,一晃半个多世纪。
 
  从1949年到1955年,我们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考就是“武力解放”四个字。随着建设新中国使命的上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统一”的思维逐步代替了“武力解放”。由于我们有两次“国共合作”经验,所以“和平统一”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制度和方法,它只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而已。
 
  八十年代初,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百废待兴,又恰逢港澳回归在即,台湾问题也浮到了桌面,但此时中国首要任务是“实现四化”,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统一问题虽是二十世纪三大任务之一,但台湾政治生态从国民党一党专权,经历“本土化与民主化”洗礼,已难以用“第三次国共合作”模式解决了,所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即只要承认一个中国,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即可以“两制并存”,“谁也不吃掉谁”,“维持现状、一国两制化”,以空间换取时间,为“改革开放”赢得更好的外部环境。这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说不出有一整套策略与理论,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理论。
 
  首先,我们开始思考,统一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问题,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大孰小,究竟是“把自己事情办好”为大,还是台湾问题为大,在轻重先后问题上有了明智的选择,不让台湾问题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反而让台湾问题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动力与正能量。正确处理了“和”与“战”的关系,确保了三十五年“改革开放”主导地位不被冲击,不让台湾问题成为我们崛起的“拦路虎”,正确处理了台湾问题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与崛起的关系,也构成统一问题应成为民族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既保障了统一的地位,更保障了中国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地位。
 
  其次,我们认识到“反独”的重要性,在处理统一问题时,确立了“反独促统”的先后秩序关系,要统一,必先“反独”,尤其李登辉、陈水扁主政的二十年中,“反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没有“一个中国”前提,没有任何让步,没有任何协商,没有任何妥协。为此我们毅然制订《反分裂国家法》,明确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对肆意制造分裂的“台独分子”,我们不惜以“战争罪”作“战犯”对待,同时我们严格约束自己,做到不到最后一分钟决不轻言放弃和平,要尽最大努力来维护“和平统一”。所以“反独促统”也成为了“新统一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三,我们与台湾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是敌对关系,还是兄弟关系?抑是父子关系,还是邻里关系?我们渐渐认识到我们是“一家人”关系,是“兄弟姊妹”关系,是同命运共呼吸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两岸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创双赢。只要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能享受一个中国的尊严与荣誉,就能享受我们的一切惠台政策。两岸关系不是我来解决你,或你来改变我,而是共同去缔造一个更美好更文明富强的新中国,两岸一切好的东西都会被吸收进来保存下来,成为共同财富,这就形成了“共同缔造论”的理论。
 
  其四,我们又逐渐认识到,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中国也是一种现在进行式,是从“和平发展”逐步走向“和平统一”。在统一之前,我们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彼此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过程,很多问题,很多矛盾,很多不适,都会在这过程中消弭,最后的统一必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就理论上解决了“统一即是一个过程”的“过程论”。
 
  其五,解决两岸关系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有序而进。两岸关系的基础是广泛的人员交流经贸合作,这也是建立互信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的顶端是政治设计部分,属于两岸最敏感的问题,涉及政治定位、制度设计、核心价值等等深层问题。“先易后难、先经后政”被实践证明是重要的经验,也构成了我们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绝对与机械的,先与后,易与难,有时也是可以并行与交叉的。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统一论述,理论也充分发挥了它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从而形成了六十年来两岸最佳历史时期,这是我们的财富。
   
  两岸关系间的两个关键联接点
 
  两岸关系由恶转良,除了我们掌握了规律,掌握了理论,掌握了一整套办法,能够顺势而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坚守了两岸关系中两个“联接点”。即“三通”,这人员、经济、文化交流的联接点,及双方都接受“九二共识”这政治的联接点。如果没有这两个联接点,一切皆空,两岸关系绝对是好不起来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三通”。这是六十多年来我们最大的追求,因为我们清晰认识到两岸关系如此僵化复杂,源自长期的隔绝,这是互不往来结果,形成巨大的隔阂,要实现统一,首先两岸要通起来,要通航、通商、通邮,人员有了往来,文化有了交流,经济有了交往,两岸关系才有了希望。才可以建立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利益,由融合走向统一。统一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问题,更不仅仅是“邦联”或“联邦”的选择,而是相互融合的结果。如果“三通”都不能实现,两岸怎么能融合起来?
 
  实现“三通”,是2005年国民党在台湾在野期间,由连战率国民党代表团到大陆与共产党达成“五项共同愿景”的“国共共识”中所确立的,除此之外,还确定了未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正是这“五项愿景”,引导台湾国民党重新执政。2008年,正式实现了“全面大三通”,使两岸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崭新局面。
 
  另外一个联接点就是海峡两岸都确认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双方都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至于怎么表达“一个中国”,可以采取“各表”的方式,这就是两岸的政治基础。正是这个政治基础,大陆才愿意释放“惠台政策”,愿意作各种让步,让承认两岸都是中国一部分的人,能充分享受一个中国带来的利好。从而使两岸“两会”商签协议十九项,让利政策达百多项,出现了双向经贸交流,出现了“自由行”,出现了货币“自由兑换”,出现了“互设办事处”,使“陆生”可以登岛就学,“台生”可以登陆就业,两岸出现了政治、外交、军事等非正式或民间政治对话,出现了各种论坛等等一系列前所未有、前所不敢想的惊喜变化。
 
  两岸的“和平发展”正是建立在“三通”与“九二共识”两个“联接点”上的,前者是人际文化经济的基础,后者是政治的基础,没有了这两个基础,也就不会有“和平发展”。
   要“一个中国”还是要没有“九二共识”的和平
 
  “和平发展”是走向“和平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许会很长,因为消除六十多年分离造成的隔膜,消除长期敌对造成的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长一点也没关系,很多分歧可以一一消除在这过程中,真正迎来统一之日,两岸关系会更稳定。香港虽顺利回归了,但它缺乏一个民间磨合阶段,即便回归了,很多不适应等等问题会重新冒出来,从而不得不去补课。
 
  “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但它是不是会出现起伏与反复,我想也是会的。两岸关系是千变万化的,但有许多变与不变的,若两个联接点如果被变掉了,两岸关系则将全面倒退,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这不等于“和平发展”会终止,它是不会死亡的。
 
  目前岛内民进党仗着他们还拥有相当数量支持者,始终没有很好反思,更没有检讨,当然也没有转型。他们利用执政的国民党政绩不佳,想自然而然的通过政党轮替而重新执政。为了重新执政,他们尽力讨好他们的基本盘,而没有引导选民正视“九二共识”,仍然被“台独”基本教义派绑架。民进党清楚知道,他们走向重新执政的最后一公里,就是他们的大陆政策,就是怎么面对“九二共识”。而他们企图以接受“三通”,接受国民党执政八年中与大陆达成所有协议,甚至接受“和平发展”,来换取我们对他们的承认。一句话,民进党企图接收两岸“和平发展”的所有“红利”,但又要继续坚持“台独纲领”,不承认“一个中国”,继续实行“两国论”。他们的如意算盘我们能不能答应呢?从这一点讲,两岸关系又一次处于关键的选择阶段。六十年来两岸最好历史阶段会不会消失?我们到底要选择“一个中国原则”,还是选择没有了政治基础的“和平”?因为“九二共识”是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了“九二共识”的和平发展就不能叫做作“和平发展”,只能称为一般意义上的“和平”。如此,又怎么能走向“和平统一”?
 
  两岸关系又一次在考验我们的政治智慧,考验着我们对命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