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文选 >

郭震遠: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及其前景(2014)

发布时间:2014-04-03 来源:

 

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及其前景

郭震遠
 
作者简介:郭震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
文章来源:《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2月號
 
  兩岸公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現在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深水區。需要對於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做出戰略性、前瞻性判斷。這是保證順利渡過深水區,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戰略目標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對於2013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實踐的分析、把握,為完成這一工作提供了基礎。
 
  兩岸之間的具體矛盾、摩擦有所增多  和平發展進程將在緩進中深化
 
  2008年5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階段後,短短幾年中,兩岸關係發生了1949年以來最重大的變化,既給兩岸民眾帶來重大現實利益,又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深遠的積極影響。顯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在四年多當中經歷了精彩的起步。 
 
  但是,馬英九實現連任以來,特別是在2013年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在繼續有所進展中,開始出現變緩的趨勢,兩岸之間具體的矛盾、摩擦及它們的影響,開始有較多表現。2013年6月兩岸簽訂了“服務貿易協議”(“服貿協議”),這是兩岸簽訂ECFA後的重要後續行動之一。服貿協議的實施對於ECFA的落實,對於兩岸,特別是對於台灣服務業的未來發展,都有重要積極意義。但是,不僅台灣民意代表機構對服貿協議的審議延宕至今,而且還出現了反對簽訂服貿協議的社會運動。雖然馬英九當局一再督促,但效果並不明顯。馬英九實現連任以來,兩岸政治對話、政治協商問題,迅速成為兩岸關係熱點。儘管一年多當中多種形式的民間兩岸政治對話廣泛展開,但馬英九當局的態度一直十分謹慎,以至於關於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洽商簽署和平協議等關鍵性的政治議題,不僅看不到官方對話的前景,甚至連民間形式對話也沒有進展。
 
  台灣繼續積極推進對美軍購,2013年相繼從美國購得P-3C反潛巡邏機、阿帕奇直升機,以及著手進行F16-A/B型戰鬥機升機改裝等。同時,2013年10月,台灣發佈的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中,繼續把大陸視為台灣面臨的“主要威脅”。
 
  此外,雖然馬英九當局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立場,但對於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在國際上顯示台灣“獨立主權國家”地位,卻有更積極表現。2013年4月簽訂《日台漁業協議》;6月鼓動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支持台灣出席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的法案等動作。這些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且成為兩岸之間矛盾、摩擦的重要表現,導致兩岸關於和平發展進程的推進明顯放緩。
 
  上述兩岸之間矛盾、摩擦的出現,各有不同的具體原因。例如,服貿協議審議延宕,主要原因是台灣少數行業及部分民眾認為自身利益受損而不滿,以及民進黨利用這種不滿情緒打擊國民黨;兩岸政治對話、政治協商沒有進展,主要原因在於兩岸六十年對抗,形成的對立狀態和情緒不僅始終存在,而且難以消除,同時,馬英九本人對此明顯態度消極;台灣繼續以大陸為主要威脅,以及拓展台灣“國際空間”,顯示台灣“獨立主權國家”地位,主要原因是,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的觀念在台灣根深蒂固。但是,這些矛盾、摩擦比較集中地,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精彩起步之後表現出來,卻有重要的共同原因: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起步階段,處理和解決的,都是直接涉及兩岸民眾切身利益的經濟民生問題,不僅處理、解決相對比較容易,而且處理、解決給兩岸民眾帶來明顯、直接的利益,得到兩岸民眾的支持、歡迎,從而形成精彩迭出、成果連連的局面。
 
  但現在和今後很長時期中,兩岸面對的主要是,在兩岸六十年對抗中形成、積累的,真正反映兩岸關係作為政治關係本質的那些政治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處理、解決的難度遠大於經濟民生問題,而且與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沒有明顯的直接聯繫,民眾一般不會關注。所以,台灣的政治人物對於處理、解決這些問題沒有積極性,甚至還企圖利用這些問題謀求政治利益,從而導致了兩岸之間矛盾、摩擦的集中出現,而且這一現象還將延續下去,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一個重要的新特點。
 
  但是,矛盾、摩擦集中出現,沒有也不可能導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中斷、逆轉。事實表明,這些矛盾、摩擦是可控的,並沒有導致對進程的全域性影響。事實上,2013年中,兩岸關係,包括在政治關係方面,繼續出現一些亮點,而沒有陷入停頓。兩岸實力對比消長變化,大陸的壓倒性優勢不斷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帶給兩岸民眾,首先是帶給台灣民眾的利益日益明顯;外部環境更加明顯地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等因素,不僅始終存在,而且持續強化。這些共同決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必然繼續推進,也決定了兩岸之間的矛盾、摩擦,必然可以通過兩岸的努力得到處理、解決。所以,兩岸間的矛盾、摩擦,已經並將繼續導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減速,但並不會使之中斷、逆轉,而且隨矛盾、摩擦的處理、解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將進一步深化。2014年中兩岸政治關係取得某些進展,是可以期待的,例如兩會的正式互訪等。在緩進中深化,將成為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常態化的推進模式。
         兩岸間多領域、多層次的政治問題
         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深水區的主要內容
 
  《服貿協議》的審議延宕,是2013年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的一個表現,因而引起兩岸的關注。更值得重視的是,兩岸多領域、多層次的政治問題,在2013年密集而明顯地表現,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的主要標誌。實際上,對於兩岸間政治問題將成為這一進程深水區的主要內容,兩岸有明確共識。但是,由於兩岸間多領域、多層次的政治問題,密集而明顯地表現,導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在2013年快速而全面地進入深水區,則出乎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的預料。顯然,和平發展進程在起步階段重大而深刻的進展,即兩岸重大的經濟民生問題,得到基本的處理、解決,是這一進程的基礎,而大陸方面對於進程始終如一的積極態度,則是實現這一進程的最直接原因。
 
  2013年中,兩岸間多領域、多層次的政治問題,有著全面表現,既包括涉及一些具體領域的兩岸間政治問題,例如兩岸海洋事務合作、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等,也包括高層次的兩岸政治問題;不僅有傳統的一個中國框架問題,而且有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問題、兩岸國家認同問題等等。雖然對於這些政治問題都還僅限於民間的研討、交流,但即使如此,也清楚顯示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這些兩岸間政治問題在2013年密集而明顯地表現,表明這不僅是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的主要標誌,而且預示,處理、解決多領域、多層次的政治問題,將是進程在整個深水區的主要內容。必須強調的是,儘管深水區出現的政治問題多元而複雜,但最核心、最重要的只能是兩岸的國家認同問題。可以說兩岸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政治問題,儘管內涵和表現各不相同,而且處理、解決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所有政治問題的最終處理、解決,只能立足於兩岸的國家認同。這是必然的,無可避免的。因為兩岸關係在本質上是政治關係,其核心內涵就是國家認同。兩岸間所有其它政治問題,都與國家認同問題密切相關,是其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具體表現。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渡過深水區的複雜性與困難程度必將遠大於起步階段,所需時間肯定也將漫長得多。
 
  顯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起步階段和渡過深水區階段,不僅是按時間先後順序劃分的不同階段,而且是內涵完全不同的階段。如前所述,在進程的起步階段,處理、解決的主要是兩岸民眾迫切希望處理、解決的兩岸間的經濟民生問題,因而得以在較短時間內處理、解決,而且進展順利、成效明顯;在進入進程的深水區後,需要處理、解決的主要是兩岸間各領域、各層次的政治問題,尤其是作為兩岸關係最本質、最核心的國家認同問題,因而可以預料,處理、解決將會很困難而且複雜,需要很長時間。但同時又須重視,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兩個相互銜接的階段,進程起步階段和渡過深水區階段,有著緊密的相互聯繫,即起步階段為渡過深水區階段提供基礎,而後一階段又是前一段階段的進一步深化;更重要的還在於,儘管處理、解決兩個不同階段的問題的路徑、方法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原則卻是完全一致的,包括兩岸共同努力,相向努力等。認識、把握進程起步階段和渡過深水區階段的各自特點和相互聯繫,對於順利渡過深水區,以及最終完成整個進程都有重要意義。
 
         台灣在國際社會進一步邊緣化
         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繼續弱化
         渡過深水區具有較有利的外部環境
 
  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台灣在國際社會邊緣化的趨勢,即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程度及其影響持續減少,而台灣問題作為熱點問題,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程度及其影響也不斷下降。近年來,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台灣在國際社會進一步邊緣化。台灣不能參與全球性的事務,而地區性國際事務,台灣無法參與的狀況甚至更為突出。2013年東海、南海海域和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嚴重激化,把台灣置於十分微妙,甚至十分尷尬的地位。一方面,無論東海,還是南海的爭端,確實直接涉及台灣;另一方面,在當事各方的爭端及其處理當中,台灣又基本被排除在外。馬英九進入其第二任期後,明顯加強了推進“務實外交”的力度,例如2012年8月提出《東海和平倡議》、與日本談判並於2013年4月簽訂《日台漁業協議》、策動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法案,支持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大會、提出並推進所謂“小國外交”等,但都基本沒有能夠提升台灣參與相關國際事務的程度。另外,世界範圍的華人都熱切期待兩岸聯手保釣,以及在南海相關爭端中合作,但由於台灣方面自我設限,都未能實現,進一步減少了台灣對相關事務的參與和影響。
  1949年以來,美國的插手、干涉一直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外部干擾因素。但是,六十多年來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插手、干涉及其影響,存在遞減趨勢。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後,以及2010年中國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後,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影響的弱化更為明顯。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影響的程度,取決於美國插手、干涉兩岸關係的強度。近年的事實表明,美國確實繼續插手、干涉兩岸關係,例如堅持對台軍售、通過相關法案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等,但插手、干涉兩岸關係的強度並沒有相應增加,實際上還有較明顯減少。堅持對台軍售,是美國插手、干涉兩岸關係最嚴重的動作。雖然可以預料,只要美國不放棄插手、干涉兩岸關係,就不會終止對台軍售,但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具體行動發生了微妙變化,使其對兩岸關係影響的強度減少。2011年以來,美國陸續實施了幾起對台軍售,雖然金額很大,但並不滿足台灣方面對武器種類的要求,例如不出售F-16C/D型飛機,而只對台灣現有的F-16A/B型飛機進行升級。更重要的是,突破了1982年的里根總統關於對台軍售的“六點保證”,就對台軍售與大陸方面實際進行了磋商。
 
  2010年奧巴馬總統提出並著手推進美國亞太戰略調整後,很多人曾認為,美國出於加強對中國圍堵、遏制的戰略意圖,將更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強化對台灣的支持,從而將大為加強對兩岸關係的插手、干涉。但事實表明,美國並沒有因此更加重視台灣。2012年10月的美國總統選舉中關於對華政策的辯論中,甚至沒有提及兩岸關係;而在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的“莊園會晤”中,對兩岸關係僅有十分一般的提及。2013年奧巴馬進入第二任期後,對其亞太戰略調整開始進行再調整。可以預料,美國對台灣和兩岸關係的重視將進一步減少,從而對兩岸關係的插手、干涉強度將更加減少,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將繼續弱化。
 
  台灣在國際社會進一步邊緣化,以及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影響的繼續弱化,共同構成了外部環境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不利影響不斷減少的局面,從而形成對進程很有利的外部環境,特別是進程順利渡過深水區所需要的有利外部環境。儘管這一局面的形成有很多具體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決定性的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影響持續、較快增長,特別是已鞏固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由此兩岸實力對比消長變化,大陸的壓倒性優勢更加明顯;在美國的戰略天平上,大陸和台灣地位的不平衡更加突出等等。這一最重要的、決定性的原因,在可預見時期內將一直保持,不會也不可能改變,這是中國自身發展大勢決定的。所以可以預料,在今後很長時期中,都將保持著對於渡過深水區有利的外部環境。
 
         正確處理促統和保持兩岸關係現狀的矛盾
         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順利渡過深水區
 
  從1949年台灣問題出現直到現在,甚至到完全實現祖國統一之時,廣義的促統與拒統矛盾,始終是兩岸關係的基本矛盾。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促統與拒統的基本矛盾,受各種不同因素影響,形成了各時期不同的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這些不同的主要矛盾,不僅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更具有不同的處理、解決方式。促統與拒統的矛盾,在根本上是對抗性的,這決定了由這一對基本矛盾形成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主要矛盾也是對抗性的,但它們的處理、解決方式,既有對抗性的,也有非對抗性的。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解放台灣和抗拒解放,是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處理、解決的方式當然就是軍事對抗;1979年到2008年4月的三十年,反“獨”促統與推進“台獨”,是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處理、解決的方式反分裂、反“台獨”仍然是對抗性的。但是,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特別是其處理、解決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2008年5月開始,在經歷了四年多的起步階段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進程進入了進程的深水區,這實際上是進程的主體階段。經過進程的起步階段,此前六十多年的兩岸關係嚴重的軍事、政治對抗基本緩解,兩岸的交流、交往得到空前的全面發展,這些重大變化給兩岸民眾帶來了巨大利益。但是,促統與拒統的基本矛盾沒有解決,仍然存在,只是表現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進程進入深水區以來的實際事態發展,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在台灣島內公然宣稱搞“台獨”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小的同時,贊成統一的聲音並沒有相應增大,甚至還明顯地繼續不斷減少。儘管對於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多種解釋,但所謂的保持兩岸關係現狀,開始成為台灣島內各政治力量和政治人物的共識,也已是台灣民眾的主流認識,無疑是最重要的。在李登輝、陳水扁極力推進“台獨”時期,在台灣島內宣稱保持兩岸關係現狀,曾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反“台獨”、反分裂的積極意義,與大陸堅持的反“獨”促統,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已實現精彩起步,進入深水區後,堅持保持兩岸關係現狀,甚至提出永遠保持兩岸關係現狀,實際上就是阻礙進程的不斷推進,要求進程在剛進入深水區即行停步,因而已經不再具有曾經有過的一定程度上的積極意義,成為了拒統的一種藉口,是促統的對立面。因而促統與保持兩岸關係現狀,成為了進程進入深水區後的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
 
  馬英九在2007年到2008年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就提出了“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主張,但當時仍然具有作為民進黨“台獨”政策對立面的積極意義,而在其第一任期中兩岸交流、交往的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掩蔽了這一政策的消極面。但進入馬英九第二任期以來,即進入進程深水區以來,這一政策阻礙進程繼續推進的消極影響日益表現出來。在2012年再次遭受地區領導人選舉失敗後,民進黨開始醞釀所謂的兩岸關係政策調整。在諸多爭論不下的政策主張中,所謂“最務實”的謝長廷派提出的調整標準是,“民眾同意、美國接受、大陸可以忍受”,其相應的調整內容,所謂的“憲法共識”,實際上就是保持兩岸關係現狀。顯然,藍綠兩營對於保持兩岸關係現狀的政策主張開始形成共識。
 
  促統是大陸兩岸關係政策的核心內涵,堅持必須向著這一目標與時俱進地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面對諸多難題,尤其要堅持這一點。事實表明,兩岸分別堅持的促統與保持兩岸關係現狀,在進入深水區後,對於各自的兩岸關係具體政策都有著決定性影響,從而成為渡過深水區階段的兩岸關係主要矛盾。
 
  雖然促統與保持兩岸關係現狀這一對矛盾,是促統與拒統這一對抗性矛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後的具體表現,但促統與保持兩岸關係現狀,並不具有尖銳的對抗性,因而應該,也可以用非對抗方式處理、解決這一對矛盾。非對抗性方式就是和平協商、和平談判的方式。這種方式在進程的起步階段已有充分運用,並且取得空前成功,在進程進入深水區後更須堅持運用。
 
  兩岸共同確定中國統一的大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要確立這一目標,取決於台灣島內各政治力量和政治人物的立場、態度。必須把台灣各政治力量、政治人物現在反對統一的立場、態度,轉變為至少不反對統一。為此,不僅必須進一步強化大陸對台灣的吸引力,還必須保持對台灣必要的壓力。在這一方面,很重要的一條是,必須破除台灣各政治力量、政治人物,關於大陸會“忍受”兩岸關係無限期保持現狀,即無限期拖延實現祖國統一目標的幻想。抓住並正確處理促統與保持兩岸關係現狀這一對矛盾,將是順利渡過進程深水區的最重要任務。作為主要矛盾的這一對矛盾處理好了,深水區面臨的諸多問題都可較順利地得到解決,和平統一的目標就可以較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