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清: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影响因素与走势探析
发布时间:2014-09-29 来源:
【原文出处】《台湾研究》(京)2013年6期第30~34页
【英文标题】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 Trends of the DPP’s Transition of the Mainland Policy
【作者简介】陈桂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博士。
近年来,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台独困境”日益凸显。民进党两岸政策究竟会否再次转型,若转型又会在何时转、朝哪个方向转、程度与策略如何,这些关键问题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受党内外诸多因素制约,尤其是党内权力纷争激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民进党仍将推行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调的“温和台独”路线,不可能实现以放弃“台独”路线为标志的两岸政策再转型。
一、制约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的主要因素
民进党从1986年成立至今,在两岸政策上历经多次调整。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确定“台独”路线。1999年,为适应新的形势,民进党又抛出淡化“台独”色彩、有条件承认“中华民国”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完成了一次并不彻底的两岸政策转型①。然而,民进党在2007年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公开谋求“法理台独”。经历2008年、2012年两次“大选”失利,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再次到了转折的重要关口。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哈莫尔和肯尼斯·琼达构建的政党变革理论,政党变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进程同样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一)两岸形势发展变化是促进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的关键因素
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念及大陆对台政策逐步得到岛内主流民意普遍支持。民进党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调的两岸政策保守性、负面性日益凸显,受到的外界质疑也越来越多。“台湾前途决议文”虽承认台湾的名字叫“中华民国”,不再追求建立“台湾共和国”,但声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声称“新法优于旧法”,“台湾前途决议文”取代“台独党纲”作为其两岸政策新的“基本方案”,但“台独党纲”至今未被废除,更重要的是,要论“新法”,“正常国家决议文”才是该党最新的纲领。这种被“台独”意识形态笼罩的两岸政策在新的两岸形势面前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民进党无法与共产党展开对话,无法展现稳定两岸关系的能力,让民进党自外于两岸党际交流和两岸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也让不少绿营支持者丧失享受两岸和平红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无法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无法维系台海和平,也就无法令大多数期盼两岸和平稳定的岛内民众放心。因此,民进党两岸政策若不及时调整、转型,不仅无法适应新的两岸发展形势,还将被渴望两岸和平发展的岛内主流民意所抛弃。
(二)美国等势力是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的主要外部力量
作为干预岛内政治发展重要外部力量的美国,对民进党的政策走向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与民进党交往的态度均具有极强的“两面性”。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美实力的消长,中美战略互相需求的增多,美国不愿看到民进党“法理台独”将其卷入两岸战火,破坏其台海地区的利益,因而公开批评“法理台独”,要求民进党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与大陆交流。2012年“大选”期间,美国虽公开表态“不选边站”,但因对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台湾共识”存有疑虑,对民进党重返执政不放心,最终通过宣布给予台湾“免签证”待遇、公开肯定“九二共识”等方式,发出力挺马英九的关键信号。2013年苏贞昌赴美活动时,美国知名学者葛莱仪明确透露,“如果民进党没有提出一个北京能接受的‘九二共识’替代方案,美国为了确保两岸关系稳定,不可能在2016年台湾‘总统’大选中保持沉默”③。另一方面,为确保台海和平稳定处于“可控制的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出于“亚太再平衡”战略需要,美国仍扶持、利用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牵制国民党,阻挠两岸关系深入发展。可以预期,美国反对“法理台独”、纵容“渐进式台独”、要求两岸和缓的策略将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的方向、深度产生重大影响。
(三)岛内政党竞争环境是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不可忽视的因素
根据政党变革研究学者威尔逊的研究,“某种外部因素,尤其是竞争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因素的变化,为政党变革开辟了道路。”④从这一角度而言,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还与岛内政党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有关。
在政党竞争体制下,“政党实现自己目标的绩效越差,政党变革的压力就越大”⑤。民进党之所以在2008年、2012年两次“大选”中败北,“台独”施政、贪腐形象显然是两大重要因素,而以“台独”为指导的两岸政策更是“票房毒药”。民进党执政时期,频频制造两岸紧张,失去大多数选民信任,最终丢失执政权。2012年“大选”同样如此,“未来事件交易所”民调显示,约有70万中间经济性选民在投票前,对民进党两岸政策不放心,5.75%原本喜欢蔡英文的中间经济性选民因担心民进党上台影响两岸关系而改投马英九⑥。选后,岛内民调显示,49.6%的民众认同民进党应该废除“台独党纲”,另有高达66%的受访者认为民进党不应排斥跟中国大陆交往⑦。可见岛内多数民众期待民进党进行“台独”路线转型,尤其是期待民进党与大陆改善关系、开展交流。
主要竞争对手国民党的执政状况变化、两岸政策走向也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产生联动效应。若国民党继续得到多数民意支持,保持强劲上升势头,尤其若在两岸政策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多政绩,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就会越大。反之,若马当局执政陷入困境,两岸政策又没有太多进步,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就会越小,转型的动力就会不足,该党一部分人甚至幻想依靠马当局执政低迷,在不调整两岸政策的情况下重返执政。
(四)党内权力核心的变化、群众基础的构成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政党变革理论认为,政党领导者是政党变革的最关键推动力量。根据肯尼斯·琼达的研究,“选举失利并不能够构成变革的必要或者充分条件,还必须结合考察组织行动者的因素,无论是环境的还是内部的冲击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变革刺激,但是决定突变最终会否发生,还取决于政党的行动者是否允许或促成它们这样”⑧。从这个角度分析,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政党领袖或是主导联盟是否允许或促成。若党主席或者主流派系都认为两岸政策改变有利于巩固和保护自己的权力,有助于民进党夺取政权,其两岸政策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就会加快。若党主席或主流派系认为调整与转型没有必要,或者认为调整与转型“收益低于成本”,就会抵制调整与转型的发生。当前,“倾独”支持者占民进党支持者50%左右,“台独基本教义派”对民进党权力结构和政策调整仍具重要影响。民调显示,“蔡苏配”支持者认同调整“台独党纲”的仅有36.2%⑨,这是民进党领导人必须顾虑的政治现实。
二、当前民进党内对两岸政策调整与转型的主要看法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主要包括如何处理与大陆在“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上的问题。2012年“大选”失利后,民进党内围绕两岸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如何处理“中华民国宪法”、“九二共识”以及“台独党纲”等核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党内各种观点交织,派系意见分歧明显,“保守派”与“务实派”的交锋尤为激烈。
(一)对是否需要调整两岸政策仍有不少杂音
2012年“大选”失利后,民进党内掀起一股检讨两岸政策的声浪,要求正视大陆崛起、调整两岸政策、与大陆展开交流的声音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党内主流意见认为,“民进党两岸政策有必要调整,否则难以重返执政”。但民进党内仍有部分势力不承认两岸政策是其“大选”失利的主因,认为没有调整两岸政策的必要。辜宽敏、蔡同荣、吴荣义等党内“极独”势力认为,民进党2012年“大选”不是败在两岸政策,没有调整路线的必要。前“立委”罗文嘉称,民进党不是要改变两岸政策立场,而是要突破与社会对话的方式。
(二)对如何处理“中华民国宪法”、寻找“九二共识”替代方案认识不一
民进党两岸政策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主权”与“国家定位”层面的“中华民国宪法”问题,这攸关民进党对两岸关系性质、发展基础、前途的认识。20多年来,民进党对“中华民国宪法”的态度几经变化,从最初声称“消灭中华民国宪法”,1997年间接承认“中华民国”,2002年提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2004年提出“公投制宪”,到2007年主张“彻底摆脱‘中华民国’体制的后遗症”。民进党自始至终没有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也没有将“法理台独”内容从政党价值中剔除。民进党高层对“中华民国宪法”虽有不同看法,如谢长廷主张“宪法各表”、“‘中华民国宪法’治理台湾”,苏贞昌强调“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国号是中华民国”,蔡英文宣称“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前“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主张“宪法一台”,但都不愿正视“中华民国宪法”中最为关键的“一中内涵”,其实质均是“一边一国”的翻版。
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基础的认识,民进党至今不愿承认“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岛内民众强烈要求其与大陆展开互动的情况下,民进党不得不试图寻找“九二共识”的替代方案,蔡英文、苏贞昌主张以所谓的“台湾共识”寻求与大陆的互动,谢长廷主张以“宪法各表”、“宪法共识”为基础与大陆互动,“立委”蔡煌琅、游盈隆、洪智坤主张以“九二精神”或“九二香港会谈精神”取代“九二共识”,前“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主张以“宪法一台”作为与大陆交流的前提,陈其迈等中生代“立委”拟出“台海人权决议文”作为民、共交流的基础。2013年11月14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达成两岸政治定位初步共识,主张以所谓“宪政共识”作为两岸互动基础。这些主张回避“废除‘台独党纲’”等核心问题,不愿承认“九二共识”、“一中框架”,目的都是为了欺骗两岸民众。
(三)对如何处理“台独党纲”等三个纲领性文件存在严重分歧
“政党的政治纲领即党纲是一个政党政策主张和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民进党两岸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涵盖于“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常国家决议文”三大党纲性质的文件当中。从民进党检讨2012年“大选”失利原因、举办“中国事务委员会”及“华山会议”的情况看,党内“务实派”陆续提出修改“台独党纲”、处理“台湾前途决议文”与“正常国家决议文”的主张,甚至建议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或其他新的决议文作为党的最新行动纲领。其中,谢长廷主张“党纲要改”,“如果不修改党纲,未来空间有限”;前党主席许信良认为,“正常国家决议文”必须处理;前“陆委会副主委”童振源则建议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落实“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的“台湾共识”内涵,不再将“法理台独”作为民进党的政党目标。
但“务实派”的主张不但没有成为党内共识,反而遭到“保守派”的抵制与围剿。前党主席、“独派”大老姚嘉文声称,民进党不能放弃“台独党纲”,“否则民进党就垮掉了”。曾负责起草“台独党纲”的林浊水表示,“‘台独’是民进党的资产而非票房毒药”,现在还没到要修改“台独党纲”的程度。经过多次党内会议讨论,民进党于2013年11月14日达成两岸政策初步共识,虽表示“民进党的对中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用相对应的政策来因应新生议题”,但强调“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无须改变。
从“务实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看,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迹象,如开始正视大陆崛起、不再一味抵制两岸交流,但“保守派”仍在党内占据上风,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定位仍未脱“一边一国”的性质,对两岸关系前途未接受“两岸同属一中”的安排,对废除“台独党纲”、“正常国家决议文”继续回避。
三、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走势的两点观察
由于民进党内“务实派”与“保守派”对是否转型等问题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该党两岸路线转型的前景至今仍不明朗。从制约该党路线转型的因素看,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将不断增大,但现阶段尚未到一定要放弃“台独”路线的临界点。现阶段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及策略会有所调整,不过实现以放弃“台独”价值为标志的两岸政策转型可能性不大。
(一)现阶段民进党仍将继续奉行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调的“温和台独”路线
有“台独理论大师”之称的林浊水曾指出,民进党谈转型谈了十几年,其状态可用“一个转型,各自表述”来概括,而“各自表述”大体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以吴荣义为代表的转为更加“台独化”方向,一是以郭正亮为代表的废除“台独党纲”方向,一是以他为代表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妥协”方向⑩。
从目前态势看,吴荣义所代表的追求“法理台独”的“极独”路线固然有部分支持者,但在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前已然落伍,难成主流。而以郭正亮为代表的“弃独”主张具有前瞻性,理应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终极方向,但如同当年许信良“大胆西进”观点的遭遇一样,暂时难被多数民进党人接受。大多数民进党人可能选择介于追求“法理台独”与废除“台独”之间的、以林浊水为代表的“温和台独”路线。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大陆崛起的趋势难以逆转,大陆对台影响将不断加深。民进党要与大陆打交道,必须对“台独”论述,尤其是“法理台独”进行某种程度的策略调整。二是在美国反对“法理台独”与纵容“渐进式台独”之间,民进党误认为“联美制中”仍有较大空间。三是两岸和平发展成为岛内主流民意,但“台独”在岛内仍有一定市场。民进党担心放弃“台独”将动摇现有群众基础,失去10%左右“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支持。尤其是,出于争取2014年党主席选举胜选、2016年党内初选出线的考虑,苏贞昌、蔡英文都不敢得罪“台独基本教义派”。四是一些民进党人误认为马当局民意支持度持续走低,2016年不用实质调整两岸政策,民进党也能夺回政权。
从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多次会议上党内各派系领袖的意见看,民进党可能按照“原则不变,策略可灵活”的既定调子,多方讨好。一方面,继续鼓吹所谓“台湾主权独立”,宣扬“捍卫台湾主体性”,强调“台湾的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讨好“台独基本教义派”,巩固绿营基本盘。另一方面,以“让台湾民众支持、美国接受、大陆忍受”为目标,在一定限度内调整两岸政策,放宽与大陆交流的限制,端出所谓“宪政共识”作为两岸对话的基础,甚至可能形成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决议文”作为其新的政策纲领,制造该党调整两岸政策、具有稳定两岸关系能力的假象,骗取中间选民支持,消除美国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疑虑。
(二)未来民进党修改、放弃“台独”路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任何政党的政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从两岸关系和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看,民进党两岸政策完成“台独”路线转型将是历史必然。
一是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不断压缩“台独”的空间。众所周知,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与时代背景,尤其是在上世纪国际社会“共产主义终将灭亡”论调盛行之际,“台独”势力更是对其理想成真充满幻想。然而,随着大陆稳定发展,对台政策逐渐得到岛内主流民意支持,尤其是在决定台湾问题最终走向的“中美综合实力对比”上,大陆与美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使得大陆在反对“台独”上更有底气与信心。一旦大陆的综合实力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使美国极大降低或丧失操弄“台独”的意愿,减少对“台独”势力的支持,民进党“台独”路线的国际生存空间也大大缩减,直至消失。
二是岛内期待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决定民进党必将“弃独”。在政党竞争体制下,政党的调整与变革往往与选举利益需要及民意基础直接相关。罗伯特·哈莫尔和肯尼斯·琼达的政党变革理论认为,“对于谋求选票的政党来说,它们在选举中的失败越明显,变革的可能性越大”(11)。近两次岛内“大选”结果显示,民进党的得票率基本维持在45%上下,跨过50%的门槛尚需争取更多中间选民支持,而实现两岸政策转型便成为关键。因此,当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要求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尤其是当大多数“倾独”支持者都不愿民进党再死守“台独”立场之时,民进党“台独”转型的临界点将出现。
三是民进党内部发展演变预示“台独”转型势所必然。民进党长期奉“台独”为“神主牌”,但在政治现实面前,民进党人并非死心塌地地坚持“台独”理念,大多数民进党人对“台独”无法实现心知肚明。被视为“台独教父”的李登辉公开表示“‘台独’是个假议题”,陈水扁也承认“‘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现任党主席苏贞昌也强调“台湾不必回头搞独立”。既然大多数民进党人未将“台独”理念视为政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是将其作为政治斗争、煽动民意、骗取选票的重要工具,那么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台独”作为骗取选票工具价值的不断减弱,甚至成为负面因素,尤其是经历多次“大选”的失败,民进党的“台独”理念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松动。民意、选票重重压力之下,抵制转型的“保守派”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能认清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民意的新政治势力或许有机会在民进党内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民进党内新的主导派系或推举出新的政党领袖。届时,民进党或许将痛下决心放弃“台独”。
注释:
①外界一般将“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出台作为民进党完成首次两岸政策转型的主要标志。但笔者认为,转型是指价值观念等发生改变,而“台湾前途决议文”虽然显示民进党的价值观念有所变化,但并未放弃“台独”理念,因此只能算是一场并不彻底的转型。
②⑤(11)(美)罗伯特·哈莫尔、肯尼斯·琼达:《一种政党理论:政党目标和政党变革的整合》,转引自荣敬本:《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③《美国专家葛来仪:美国对两岸的喜与忧》,中国评论新闻网2013年5月3日。
④⑧转引自王勇兵:《国外关于政党变革与转型的研究》,《学习时报》2004年第252期。
⑥两项民调数据分别引自《谢系张丰藤:民进党两岸政策没让人民放心》,中国评论新闻网2013年4月20日;《郭正亮:民进党不面对两岸局势永远是受害者》,中国评论新闻网2013年4月29日。
⑦⑨台湾《新新闻》2013年3月29日。
⑩《林浊水:民进党转型 一个转型各自表述》,中国评论新闻网2012年6月27日。